強化精神醫療應變機制 北市建合作網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市衛生局指出,為因應新版《精神衛生法》,北市進一步修訂「處理干擾社區行為者通報及處置流程」,整合與凝聚衛生、警察、消防及其他相關機關的共識,形成密切合作網絡,建構完善且即時的24小時緊急精神醫療處置機制。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表示,社區內出現的異常行為未必是精神疾病所致,常見為物質使用(例如酒精、管制藥品或毒品)、生理狀況(包括腦部損傷及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與代謝失調)或急性心理壓力所引起的「行為急症」,可能出現情緒激動、幻覺或妄想等類似精神病的症狀。

北市衛生局指出,北市自88年率先全國成立「社區緊急個案醫療小組」,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全天候精神醫療判斷與協助。為落實新版《精神衛生法》精神,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穩定生活,台北市持續強化一線警、消、衛人員面對精神危機的默契與實務應變能力,進一步修訂「處理干擾社區行為者通報及處置流程」。

114年更與各網絡單位齊心協力,於5至8月份擴大辦理42場次跨單位教育訓練課程,透過實際案例分享及情境模擬演練,促進跨團隊溝通,跨單位強化各機關間的合作默契,以提升危機處理能力,確保人員的安全,並將有醫療需求的精神疾病病人送到醫院獲得妥善的醫療照護。

楊蕙年說,真正因精神疾病惡化所引發的精神危機,僅占所有案件中的一部分。若病友規則就醫接受治療,絕大多數能維持症狀穩定,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病友持續治療就能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

她也強調,過度將部分社會議題或滋擾行為歸因於精神疾病導致,容易造成誤解與汙名化。若能更理解精神疾病、減少偏見,有助於病友勇於復健與逐漸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