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師:
曾信超、孫逸民、吳幸娟、張文騰、王靖婷、洪千雅、方信裕、黃裕文、呂昀霖、林家玉、林苑暉、陳怡君、葉佳益、杜玉卿、蔡政潔、張明蘭、陳祐禎。
學生:
許育菁、曹惟茜、黃亦含、王憶雯、黃光輝、張雅鈴、陳曉芬、蘇宥蓁、張聿彣、張志誠、劉男一、林佳儀、謝宇琁、劉佳柔。
踩在綿軟的溼田裡,嗅著稻田裡整田插秧後獨有的氣味,這是屬於南部農業大區「後壁」的感受。坐落於臺南最北端的後壁,以肥沃土地滋養數屆冠軍米而得名,所謂一方土地養一方人,質樸的後壁區民是讓陽光、水、土地所孕育而生,樂天知命與知足常樂的性格,從農村悠活的生活步調可見一斑。然而面對時代洪流的高速沖逝,該區無可避免面臨農村老化、青年人口外流等衰弱問題。有鑑於此,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聚焦土親、人更親之理念,整合地區資源,吸引人才回流,轉動地方能量齒輪,再創後壁新面貌。
後壁區位處於臺南市北端,北臨八掌溪,隸屬於嘉南平原,地勢平緩,極其適合種稻,稻田面積廣達三千多公頃,素來有米鄉之稱,所產稻米品質極佳,屢獲全國冠軍米肯定。
然而卻因人口老化、青年外流,使得昔日繁華不再,根據統計2018年後壁區65歲以上人口佔24.6%,僅次於左鎮、龍崎、大內等地區。2004年在紀錄片《無米樂》的放送之下,讓後壁區菁寮社區紅極一時,崑濱伯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菁寮老街成了文青旅遊的最佳景點,更帶動了當地菁寮老街的商機,然而電影所帶來的效益卻僅停留在菁寮社區一帶,後壁區的其他社區依然存在著人口紅利消失、銀髮照護資源不足、生活機能不佳等問題。
有鑑於此,中華醫大師生深入社區,引入循環經濟的概念,將農業與生技業結合,輔導小農精進農產加工技術,提升農產經濟價值,進而擴充社區公益財源。此外,為了傳承在地工藝,將藺草編織結合創意元素,讓傳統工藝以嶄新的面貌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中華醫大藉由系統化的專業訓練,為有意回鄉的年輕世代培育在地青年人才,希冀在年輕世代願意返鄉投入地方創生、創新的發展願景下,讓後壁區不再邊緣化,而是成為大臺南璀璨亮麗的安居、宜居城鄉。
改善社區長照資源
後壁區稻米品質優良,然而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食米量日趨下滑,影響了稻米的經濟價值,再加上業人口加速老化,長期照顧資源遠不如都會地區,農村銀髮照護議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如何重振農業優勢並轉化成為長照的財源,是農村亟欲思考的問題。
生科系張文騰教授利用循環經濟的概念,將仕安社區的NG米糧,萃取其精華研發米萃系列保養品,有米萃淡斑精華露、米萃緊緻眼霜,透過產學合作,委由芙麗欣生物科技公司製造,後壁仕安社區合作社經銷販售,產品上市以來銷售成績亮眼,淡斑精華露更廣受好評。合作社收入扣除成本,盈餘轉作社區長照公益財源,用來購置醫療輔具、補貼醫療接送車資等等,米萃系列保養品的開發不僅解決米糧浪費的問題,也挹注偏鄉長照資源。合作社在華醫USR團隊協助下已陸續推出米萃玫瑰護手霜、米萃馬鞭草洗面乳,也期盼大家的支持,為偏鄉長照帶入更多的資源。
目前由中華醫大USR團隊輔導成功的紅龍果農產加工品,有水果酥、水果蛋糕、水果冰品、牛軋糖、歐式麵包等,並於東山區番社蔬果聯盟販售,未來中華醫大也將設立農產加工研究室持續協助小農解決農產加工問題,希冀將仕安社區的營運模式擴展運用到東邊的淺山地區,以改善偏鄉長照資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