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研究發現,俗稱黃魚的高經濟價值魚種石首魚,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溫度改變高度敏感,將隨著全球暖化加劇而面臨資源枯竭風險,因此,籲將石首魚列為優先保育與管理的目標物種,以因應可能的生態與經濟衝擊;該研究成果已獲國際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接受刊登。
林裕䕒指出,石首魚科下包含黃魚,是台灣近海漁業的重要經濟魚種之一,廣泛分布於西部沿岸海域,因肉質鮮美且具高市場價值,一直是漁民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由於石首魚對海水溫度變化極為敏感,升溫將直接壓縮其適生棲地範圍,若不即早納入保育管理規劃,未來數十年內可能面臨資源枯竭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以「魚類重要棲地」為核心概念,透過四年的實地調查,累積大量生態觀測與環境變數資料。研究期間,團隊搭乘新海研三號研究船,定期進行標準化的科學拖網調查,蒐集魚類族群分布、體型、數量及環境參數等資訊,涵蓋範圍橫跨屏東枋寮至苗栗外海,記錄台灣西部沙泥底質海域的魚類多樣性與空間變異。
研究發現台灣西海岸並非環境與魚類分布均一之區域,南部測站的魚類總數雖較多,但中部測站的魚種體型較大,顯示出顯著的空間異質性;其次,不同魚種的分布並不一致,例如石首魚與舌鰨在中部海域較多,而蝦虎魚與海蛾則偏好南部海域;此結果顯示,無法單靠劃設單一區域就涵蓋所有保育目標。
第三,各類魚種對環境變因的反應亦不相同,例如石首魚族群數量與水深呈正相關、與底水溫呈負相關,偏好棲息於低溫深水的海域,而鮃魚則偏好淺水區域。此一結果顯示,氣候變遷將對不同物種產生不同的影響。以石首魚為例,其對於低溫深水的海域的偏好,暗示在未來氣候暖化下,台灣海岸石首魚族群數量可能會明顯降低,進而影響沿近海漁民的收穫。
林助理教授指出,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風險與海洋資源壓力,應以科學為本,推動具前瞻性的海洋保育政策。此項研究成果期望能協助政府更有效辨識優先保育物種與區域,強化台灣海洋生態系統的韌性,達成資源永續與漁業發展並進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