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調查南沙太平島陸寄居蟹多樣性,經外部形態及DNA分析發現,太平島上一共有三種陸寄居蟹,分別是「皺紋陸寄居蟹」、「短掌陸寄居蟹」及「橙紅 (珠粒) 陸寄居蟹 」,其中以皺紋陸寄居蟹為最優勢的種類。這些陸寄居蟹超過九成都是揹負天然的海螺殼,且都沒有揹負人造垃圾的情況,顯示太平島陸寄居蟹所需的螺殼資源仍是相當充足,棲地環境亦是相對天然。國海院於二0二一年底完成南沙海洋研究站建置,近年來持續投入南沙太平島海域的生態基礎調查。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南沙海洋研究站研究人員去年至太平島進行陸寄居蟹調查研究,研究島上的陸寄居蟹多樣性。經外部形態及DNA分析發現,太平島上一共有三種陸寄居蟹,這些陸寄居蟹超過九成都是揹負天然的海螺殼,且都沒有揹負人造垃圾的情況,顯示太平島陸寄居蟹所需的螺殼資源仍是相當充足,棲地環境亦是相對天然。
以同為南海諸島的東沙島為例,根據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施習德教授二0一二年及二0二0年在東沙島調查的統計資料顯示,東沙島上的皺紋陸寄居蟹所使用的殼種中,非洲大蝸牛的使用比例皆為最高,分別是百分之九十四及百分之七十三。
反觀南沙太平島,在調查期間所記錄的將近六百隻皺紋陸寄居蟹,有百分之八十一的個體揹負蠑螺殼,百分之十三揹負其他種類的海螺殼,僅有百分之六揹負非洲大蝸牛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