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環保局多年來積極推動空氣汙染防制政策,透過科技創新、制度強化等多元管制手段,成果逐步顯現。依據環境部監測資料顯示,桃園市酸雨狀況已大幅改善,尤其是過去酸雨較為顯著的中壢測站,雨水pH值由一0七年的四點七改善至一一三年的五點三七。
桃園市府自八十二年起即委託國立中央大學林能暉教授研究團隊於桃園市境內建置酸雨監測網,今年二月完成長期監測分析,確認酸雨改善與硫氧化物排放管制成效密切相關,並將成果發表於國家環境研究院環境調查研究年報,顯示整體環境品質明顯改善。這項成果不僅展現地方政府在空汙減量方面的努力,也顯現桃園邁向永續環境、減碳淨零的堅定決心。

環保局長顏己喨指出,為有效改善酸雨問題,環保局從源頭減量、科技治理與資訊公開三大策略著手。首先在源頭減量方面,針對固定汙染源加強稽查與許可管理,特別針對排放硫氧化物的設施,推動改燃天然氣、增設脫硫設備等,降低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時藉由補助與政策誘因,協助業者導入節能減碳技術,促進產業升級與環境友善共存。針對移動污染源方面,市府積極推動電動車輛與公共運輸升級,並加速汰換高汙染柴油車,搭配路邊排煙檢測、車輛定檢制度及環保駕駛宣導,有效降低車輛排放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顏己喨進一步說明第二項策略,在科技治理方面,環保局於營建工地導入AI揚塵辨識系統,透過即時影像與氣象資料自動啟動灑水設備,降低施工期間產生的粉塵汙染。大幅提升工地的環保水準,展現AI科技導入環境治理的成效,不僅獲得獲得中央與各界支持外,也榮獲許多國際環境治理大獎,。此外,全國首創的「機動車輛智慧辨識系統」亦已上線,可即時辨識駛入特定區域的高汙染車輛,進行精準稽查與管理,顯現桃園在智慧空汙防制領域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