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蔓延雙北桃園 藍綠攻防轉向報復 民主價值受損

記者王超群/特稿

七月二十六日登場的「大罷免」投票,鎖定國民黨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共十一席立委,引爆激烈的政治對決。民進黨表面稱罷免為「民意監督」,實則傾全黨之力操盤,從中央到地方全面動員,形成罕見的「政府罷民代」現象。不過,罷免訴求缺乏焦點、論述失當,至今仍難凝聚多數民意支持,顯示此波罷免操作有失民心,反使台灣民主蒙塵。

在台北市,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與徐巧芯成為綠營優先攻擊目標。王鴻薇歷次選舉得票穩固,面對罷團指控其「推動極端法案、破壞民主體制」,她主打問政數據與地方服務,訴求「守護監督力量、反對政治鬥爭」。徐巧芯則以高聲量著稱,罷團形塑其為「親中強硬、對立撕裂」象徵,期望激起中間選民反感。不過,徐巧芯持續跑基層,與青年、商圈密切互動,國民黨亦調高資源投入,全力穩固北市藍軍基本盤。

新北市方面,五席藍委皆遭罷免挑戰,包括葉元之(板橋東)、林德福(永和中和)、張智倫(中和)、廖先翔(汐止七區)與洪孟楷(淡水林口等區)。其中葉元之選區藍綠接近,成為最激烈戰場。罷團指控他「聽黨不聽民」,民進黨市議員與立委接連站台造勢,形成明確政黨對決。葉元之則與市長侯友宜聯手加強曝光,藉市政與立院問政實績化解攻擊。

至於林德福與張智倫則在雙和深藍區主打穩健牌,結合宗親、宮廟與在地社團動員,鞏固既有支持。廖先翔與洪孟楷則因選區幅員廣大,罷團行動推展不易,雖有民進黨議員協助,但基層滲透有限,投票率仍為關鍵變數。

桃園市六席立委全屬國民黨,也同步遭罷免。涂權吉與魯明哲兩人選舉得票逼近五成,對罷團攻勢戒慎應對,陸續舉辦說明會、發表政績,主張「問政不因政黨顏色受打壓」。萬美玲、呂玉玲、牛煦庭、邱若華則在桃園區域內舉辦聯合造勢,主打團結形象,對抗罷免壓力。

但罷團亦非束手就擒。各團體與民進黨結合運作,採行宣講、街頭舉牌、客廳會等方式滲透社區。尤以「破蛋除魯」「罷呂清玲」「全力一擊罷涂權吉」等團體為主,強調這是對「親中立委」的制衡行動,試圖升高道德與國族對立張力。但選民是否買單,尚難斷言。

回顧民進黨總統賴清德上任以來,提出的「團結十講」無以為繼,政策推動停滯,黨內士氣低迷,遂將戰場轉向國會。罷免行動實為政治鬥爭延伸,不僅違背憲政精神,也偏離憲法對罷免作為「懲戒失職」的初衷。

罷免若成為報復工具,終將破壞代議制度與選舉正當性。此波罷免充滿政黨對立與社群操弄,實難說服大多數沉默選民。當選民感受到的不再是民主活力,而是政黨互鬥的寒意,這樣的罷免,不能贏得真正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