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陷提前跛腳危機

記者康子仁∕特稿

綠營藉由側翼和青鳥發動的大惡罷,最後慘遭選民完封,國民黨保住二十四席立委大獲全勝。選前藍白陣營步調一致,把這場戰役定位為對賴清德總統的不信任投票,雖然賴並未站上第一線,威信已然受到重創,更陷入提前跛腳的危機,不僅卓內閣搖搖欲墜,也牽動二0二六年的地方選舉。黨內縣市長提名部分,日後恐怕不是賴清德一人說了算,勢必將面臨黨內各派系的嚴峻挑戰。

這次大罷免過程當中,民進黨的黨內大老包括陳水扁、呂秀蓮和謝長廷等,都曾經發表過對大罷免不以為然的言論;昔日黨內要角包括林濁水、沈富雄等人先前也直言不諱、提出反對意見,全都不見容於黨中央,再加上剛離開權力中樞的前總統蔡英文,對大罷免始終保持距離未置一詞,形同黨中央一頭熱,許多黨內前輩坐壁上觀,全黨並未團結一致,推動的動能自然有限。

這次綠營利用側翼和青鳥推動的大罷免,表面上的理由是總預算被刪,和不滿財劃法、國會改革法案修法,但真實情況是今年的總預算逼近三兆,已經是史上最高,幾乎絕大部分部會,年度預算都有增加,而且要修改財劃法、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分配,本來就是總統賴清德在擔任台南市長時大力疾呼;國會改革賦予立委調查權和聽證權,更是民進黨在野時的主張,綠營硬要把這些事情當作大罷免的藉口,很容易被中間選民看破手腳,更失去罷免的正當性。

站在第一線推動罷免案的罷團和青鳥們,打著「抗中保台」的大旗,把在野黨立委監督執政黨和預算把關的天職,全部抹紅為與中共唱和、配合對岸吞併台灣,質疑是中國的在地協作者,如此不理性的言論,很難為大部分民眾接受,也激起選民的反彈與不滿。

由於賴清德上任一年多來,顧著掃清黨內外政敵,繳不出及格的施政成績單,國民黨在最後階段,訴求大罷免是「對賴總統的不信任投票」,引發不少迴響,再加上在野陣營看準支持者擔心一旦大罷免成功,韓國瑜的立法院長位子不保,將由柯建銘取而代之,激發支持者的危機意識,轉化成出門投票的動力。

再加上罷免連署的過程當中,國民黨的中央和地方黨部頻頻遭到搜索,像是死亡連署藍綠都有,司法檢調擺明辦藍不辦綠,明顯的雙標激發選民憤慨,選擇站出來投下不贊成票,讓藍營立委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