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網變黃金 台東永續海洋行動點亮成功鎮

 

迦南海耶!HAYI海廢創生基地,高四八五公分的鯨魚裝置藝術「鯨迦永」,全是使用廢棄漁網製成。(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迦南海耶!HAYI海廢創生基地,高四八五公分的成功鎮鯨魚裝置藝術,全是使用廢棄漁網製成,相當醒目。台東縣環保局永續方舟館策劃的「永續海洋.海事學不廢」活動,以廢棄漁網為核心素材,帶領參與者編織手機吊飾,讓參加活動的民眾都上了寶貴的一課。

活動邀請民眾漫遊東海岸,透過探索漁港走讀、海廢再生、環境教育等主題,並親自處理廢漁網、和DIY文創商品方式,感受到友善環境的重要性。

參加活動的民眾說,處理廢漁網時雖然覺得很辛苦,但更能深刻體會友善環境的重要。(記者鄭錦晴攝)

來自成功鎮在地阿美族、也是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執行長郭亞民說,因自幼生活在海邊,看到漁網廢棄後常被隨意丟棄或焚燒,不僅造成污染,也造成資源浪費,為改善現況,迦南協會展開漁網回收與再製計畫。

回收後的漁網須經雜物剔除、裁切、浸泡除鹽、曬乾、粉碎與清洗,才能賣給廠商。(記者鄭錦晴攝)

他說,回收後的漁網須經繁複工序處理,包括雜物剔除、裁切、浸泡除鹽、曬乾、粉碎與清洗,才能交給廠商進行後續的造粒和抽絲加工,可製成眼鏡框、毛巾、包包、服飾、文創筆等實用商品。

透過親自處理漁網和DIY手機吊鍊,參與活動的民眾都相當開心。(記者鄭錦晴攝)

郭亞民強調,這一切的初衷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家清乾淨」,並透過體驗課程讓更多人了解海廢背後的故事。他說,曾經有一隻鯨魚因誤食海廢,加上被纜繩勒住身體,加速死亡,促使協會設計出名為「吃海廢的鯨魚」的文創商品,把廢纜繩處理後當作鯨魚文創的填充物,以警醒社會重視海洋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