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響起!勞動力老化 AI可望成解方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台灣二0二五年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敲響勞動力老化警鐘。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處長謝佳宜二十九日表示,勞動力老化是不可逆的趨勢,不只台灣,放眼海外也是如此,台灣將以降低產業勞力需求,同時提升生產力兩戰略因應,人工智慧(AI)則是扭轉局面的解方。

台灣近年面臨嚴峻的缺工課題,又逢超高齡社會來臨,在勞動力層面,對產業發展、企業營運都是極大挑戰。謝佳宜指出,就目前人口結構來看,工作年齡人口下滑、勞動力減少,短期還是不可逆的趨勢,必須視為警訊,但不必過於悲觀,政府將透過提升生產力、降低勞動力需求兩大戰略,滿足業界的人力需求。

謝佳宜直言,台灣目前勞動力參與率還不到六成,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參率今年才終於站上十%,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水準,台灣中高齡勞參率還有成長空間。因此,政府訂定的人力資源戰略中,提升生產力方面,開發國內勞動力,特別是活用高年級生力軍,成為重要方向。

降低勞動力需求方面,謝佳宜表示,科技可望成為政府面對勞動力短缺的解方,尤其AI會是很大助力;以生產線為例,假如過去需五名人力,導入AI技術輔助判讀或篩選過後,可能只需要一名人力。

除了製造業,謝佳宜指出,農業、醫療、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都可導入AI,減少勞力需求的同時,也能透過新科技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如果產業轉型成功,台灣經濟發展又向前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