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赴美避關稅 傳產難度大

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一日正式上路,美國總統川普盼以拉高關稅方式,迫使企業投資美國。不過,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直言「不是每個產業都能赴美投資」,半導體、高階伺服器、高階工具機等業別較有機會;傳產難度較大,且外移效果也不佳。

川普關稅政策重要目的之一,是讓製造業回流;希望透過拉高關稅,迫使企業赴美投資、在當地生產。王健全表示,能去美國設廠的企業,大多基於四種條件:一是毛利率高,足以因應較高的生產成本;二是自動化程度高,才能應付美國的缺工問題;三是有產業群聚效果;四是客戶強力要求。

王健全認為,盤點台灣產業現況,具備上述條件不外乎半導體產業、高階伺服器、封測,以及高階工具機、高階汽車零組件等,較有機會赴美設廠。

至於其他毛利率偏低的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王健全分析,對等關稅稅率大致底定,廠商當然會比較關稅高低。但是放眼東南亞,越南百分之二十,泰國、柬埔寨百分之十九,稅率差距不會太大的情況下,外移不見得效率較高,因為還要考慮當地勞工、產業群聚、電力等因素,傳產很可能受了重傷又沒辦法移動。

王健全指出,傳產自二0二二年起,大陸傾銷、日圓貶值、國際大廠開始要求「Taiwan+1」,意即台廠在台灣生產之外,還要有一個以上的生產基地;到今年對等關稅、新台幣升值夾擊,「這波傷害是疊加的」。

王健全呼籲政府要特別重視傳統產業,在多重困境之下,關稅及升值對傳產雪上加霜。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也說,手工具、工具機、五金等傳產在這波關稅衝擊裡受到重傷,政府不要忽視這些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