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阻止「無藥可醫」,成為全球急迫議題。康乃薾國際實驗國高中(HIA)學生組成的競賽團隊HIA-Taiwan PlasMission,積極投入抗生素抗藥性研究,團隊在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前夕,特別與東元醫院合作,在醫院大廳為民眾舉辦宣導活動,期望透過倡議行動,提升社會大眾對抗生素抗藥性議題的重視。
康乃薾表示,學子研究發現,導致抗藥性的原因包括人類濫用抗生素;為預防疾病而在動物中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殘留在動物體內,可能透過食物傳播給人類;含抗生素的廢水汙染,會讓野生細菌暴露在抗藥物環境中,進而產生抗藥性;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影響約二百八十萬人;AMR直接導致約一百廿七萬人死亡,並與另外四百九十五萬人的死亡有關。
學子不僅透過爬梳文獻學習,更實際走進實驗室,他們認識到BLIP蛋白質的角色就像是「抗生素的保鑣」。β-內醯胺是由細菌產生的酵素,主要功能是分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所以當BLIP與β-內醯胺結合後,β-內醯胺就無法分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使得抗生素能繼續發揮殺菌作用,從而克服細菌的抗藥性。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BLIP及其變體,來開發新的藥物,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學生研究專案的實驗目標同樣專注於β-內醯胺?所引起的抗藥性(不涵蓋所有的抗生素抗藥性),團隊正在設計一種可傳遞基因的細菌,被轉移基因的抗藥性細菌之後會自行產生BLIP蛋白質,使β-內醯胺抗生素重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