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推動「以米代金」政策近九年,全市近一千九百家寺廟中,僅一成、一百九十六家參與。民政局坦言,民間傳統信仰與觀念成為主要阻力,導致響應比率偏低,未來將加強宣傳並開發更多元產品。
傳統民俗祭祀儀式中,常見焚燒香燭與金銀紙錢;尤其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常引發空氣品質與民眾健康疑慮。
民政局一0五年發起「以米代金」政策,鼓勵民眾以平安米取代焚燒金紙與線香,兼顧宗教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向大眾倡導「心誠則靈」的祭拜新觀念,希望藉由實質的環保行動,取代傳統的焚燒儀式。
根據審計部報告,該政策的推行成效有待加強。統計自一0五年一月至一一二年八月底,北市登記及未登記的一千八百九十六家寺廟中,僅有一百九十六家配合試辦「以米代金」,參與率僅約百分之十點三四。
而在曾參與試辦的寺廟中,後續自願響應並持續辦理更只剩下四十三家,占比約百分之二十一點九四。報告指出,偏低的配合意願其背後癥結,有待主管機關檢討並研謀善策。
面對推廣困境,民政局檢討後承認,民間深植的信仰與傳統觀念是導致寺廟參與率偏低的主因。為此,已研議提出對策,將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加強宣傳,並輔導相關產業開發如小包裝的精緻平安米,提升民眾接受度,持續深化環保祭祀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