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高雄市議會十五日召開打造高雄郵輪母港新願景:權責整合與觀光永續公聽會,由邱于軒議員主持,會中建議成立跨局處郵輪母港推動平台統合治理,並針對岸上行程加值、停留時間延長、串聯在地旅宿與導覽;皆有助於高雄品牌提升,進而吸引更多郵輪靠泊與設為母港。
邱于軒議員指出,去年度基隆港船舶數為三百卅一艘、旅客人數達七十八萬次,而高雄港僅五十九艘,旅客人數九萬人次,兩者有明顯落差。近來高雄積極發展國際郵輪母港,因莎倫娜號、領航星號等事件凸顯地方部門整合不足、制度不全,影響城市觀光與品牌形象。
邱于軒建議成立跨局處郵輪母港推動平台,召集觀光局、海洋局、交通局等單位,減少多頭馬車,提升橫向協調與應變速度,藉以提升行政效率;結合一站式旅客服務、明確補償規則、透明資訊、岸上行程加值、停留時間延長、在地旅宿與導覽串聯;皆有助於高雄品牌提升,進而吸引更多郵輪靠泊與設為母港。
她強調,高雄若欲成為亞太郵輪樞紐,關鍵不僅在於港埠硬體,更在於旅客服務、應變機制與觀光整合的治理能量。
立委柯志恩表示,從高雄搭郵輪前往日本、韓國會比基隆港多一天,所以高雄郵輪行程可以往南邊的國家進行規劃。而高雄港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穩定的遊輪航線與定期靠泊的地方,在軟體的配套上可以設計優惠的費率,爭取國際郵輪設定高雄港為母港。
郵輪觀光涉及觀光局、海洋局、交通局、交通部航港局、高雄港務分公司、內政部移民署及海巡署等,樹德科技大學休閒與觀光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楊志中則認為,需要加強橫向聯繫,需要市府更高的位階來主導,定期進行業務分配與檢討。而觀光局也應搭配規劃固定的行程,以方便包車定點旅遊。
台灣國際郵輪協會理事兼人才培訓接待小組召集人吳繼文則提到,若以中型郵輪一艘滿載二千五百人,一天便可創造七百萬台幣產值,若一年來一百艘,將比演唱會經濟更好,高雄港可以發展菲律賓、越南等航線。市府需要整合相關郵輪業務建立一個平台,由市長直接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