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創火花綻放 廣州「融·合」交流展激盪新思路

粵台學子中華情活動兩岸青年齊聚廣州,透過創意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AI賦能非遺的新可能。(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粵台學子中華情系列活動之「融·合」兩岸大學生文創作品交流展21日下午於廣東華僑博物館盛大揭幕,展覽以「融·合」為主題,徵集兩岸10餘所高校學生及海外台籍學子作品,設置「兩岸共融·設計對話」與「非遺活化·智創新生」兩大板塊,展出共82件精選作品,展期為一個月,除線下展出外,亦透過多個公眾號同步線上展示。

台灣青年現場體驗電商直播,化身「直播達人」,透過新媒體行銷方式推廣特色產品,展現兩岸青年創新實踐力。。(記者張翔翻攝)

本次展覽共徵集兩岸學生作品逾200件,涵蓋舞龍、舞獅、潮汕英歌舞、青瓷、扎染、折扇、佛山木版畫、媽祖、三山國王等傳統文化符號,並透過AI技術賦予全新表達形式,台灣青年將媽祖與三山國王設計成Q版IP,衍生出鑰匙扣、卡套、水杯等文創設計圖,造型可愛且極具市場潛力。

台灣青年參訪非遺主題展覽,專注記錄展品細節,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工藝之美。(記者張翔翻攝)

來自台灣的陳同學表示,三山國王信俗源於粵東,傳播至台灣與東南亞,島上更有數百座廟宇與數百萬信眾,藉由將莊嚴神祇設計成親和卡通形象,為傳統信俗注入青春活力,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很高興能為傳統文化焕發新生盡一份心力。

台灣學子將三山國王等中華民間信俗形象設計為Q版IP,透過活潑卡通風格展現傳統文化的新面貌。(記者張翔翻攝)

展覽開幕前夕,40餘名台灣大學生與青年代表受邀參與「文化焕新・共築未來」AI+非遺創新工作坊,並與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學生共同走訪廣州、東莞與深圳,開啟跨越海峽的文化對話。

活動中,兩岸青年分組創作激發創意火花,來自台灣的蔡同學分享,她與大陸同學合作設計了「粵樂」與「粵悅」兩個Q版人物IP,將中山裝、旗袍、醒獅、粵劇妝容等元素融入設計,再結合AI生成與後期上色,展現兩岸融合的成果。

廣東學生吳雅菲則表示,這是她首次與台灣同學合作,大家在創作中甚至從兩岸飲食文化與語言相通點中找到靈感,共同設計出「蝦餅仔」公仔IP,這樣的合作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兩岸文化的血脈聯繫。

兩岸青年合作設計「粵潮」IP形象,以粵劇元素與潮流風格融合,展現中華文化的傳統與時尚之美。(記者張翔翻攝)

這場以非遺為舟、文化為帆的交流展,不僅凝聚兩岸青年的智慧與熱情,也有望孕育未來跨海峽的文化品牌與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