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瑞惠/南投報導
為協助減緩地層下陷,農糧署於去年以雲林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嚴重區域為推動據點,試行「高鐵沿線特區雜糧旱作示範區計畫」,透過輔導具備農業經營管理及產銷拓展能力之在地經營主體,與農民契作契銷,提高轉作誘因,建立穩健的雜糧產業鏈結模式,去年推動面積達三十四公頃,今年配合「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面積成長至近一百公頃,經統計第一期作節水量達四十八萬公噸,對減少雲林地區地下水使用及減緩地層下陷均有相當正面的成效。
農糧署表示,雜糧旱作示範區不僅強化雜糧在地生產與品質,也逐步建立穩健的產銷模式,「雲林縣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二十九班」透過契作制度與「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及「無印良品」、「全家便利商店」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串聯農民與銷售通路,讓優質國產雜糧從採收、加工到上市被大眾看見,建立穩健國產雜糧產業鏈。
農糧署說明,雜糧旱作種植較水稻平均每年每公頃可節水約四千八百五十六公噸,本計畫推估示範區節水量逾四十八萬公噸,相當於一百九十座標準游泳池用水量,並減少碳排放量約一百六十七.四公噸CO?e,有效降低農業灌溉的地下水抽用,有助於緩解地層下陷問題。
農糧署強調,本示範區不僅作為集團化經營的重要實證場域,更藉由政策誘因與通路整合,提升農民參與意願,營造更安心的農業經營環境;該署將持續檢討相關政策,持續傾聽農民聲音與產業需求,打造兼具經濟效益與永續價值的國產雜糧產業鏈,實現提升「農業韌性、農產加值、產業升級」三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