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水交社文化學會理事長、自中華電信退休的姚蓬麟,十三日舉辦電信走讀活動,從衛福部台南醫院中山路出口附近出發,讓民眾了解早期右營埔電報機房,到後來為何遷至現忠義路二段溫陵媽廟,了解台南電信的演變。
姚蓬麟指出,牡丹社事件,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辦理海防事務,倡議建建設台灣水路報線,惜未成功。惟電報通信在當時貴在神速非常重要,繼沈葆楨之後,一八七七年福建巡撫丁日昌來台,完成籌建台灣第一條電報線,從台南府城右營埔(現中山路衛福部台南醫院附近),到安平鎮海口的二鯤鯓(現億載金城),及旗后(現旗津),全長約五十四公里。
姚蓬麟說,根據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一八七五台灣府街道圖」,右營埔有一棟洋樓,推測就是一八七七台灣第一條電報線右營埔電報機房位置。
至於電信局為何從右營埔遷到溫陵媽廟?姚蓬麟說,當時中山路一帶,人口不多,為方便民眾使用,才會遷至人口較多的溫陵媽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