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今日正式推出最新學術專著 《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之研議與形成》。本書全面聚焦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的政策藍圖與制度設計,完整呈現立法研議的軌跡,並深入剖析國際AI立法趨勢及AI治理的最新動向。
這本專書從本會的民間版本草案出發,紀錄理念萌芽到草案成形的歷程、台灣 AI 法律架構的重要里程碑,以前瞻視角,匯聚國內外學者與專家的深刻見解以及這幾年我們與國際對話的部分精要。內容兼具專業深度與政策啟發,不僅呼應基金會「推動臺灣AI法制建構、連結國際對話」的使命,也為研究AI基本法及相關法制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新書發表會上,多位產官學研重磅嘉賓蒞臨現場,分享對本書的看法與AI基本法的重要意義。致詞貴賓包含實踐大學董事長謝孟雄、刑事法學會榮譽理事長甘添貴、行政院前政務委員鄧振中、前法務部長蔡清祥、司法院前大法官蔡明誠、美國智庫Hudson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許毓仁、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常務董事兼智慧醫療組召集人林信一、政治大學法律學院前院長許政賢、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以及立法委員吳宗憲、葛如鈞等人,參與貴賓更貫穿產、官、學界。透過跨領域的交流對話,本書的發表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展示,更是推動臺灣AI治理進程的重要契機。
《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之研議與形成》首先指出,隨著AI快速發展,各國雖多以政策指引或倫理準則作為初步規範,但已逐步邁向制度化與法律化。臺灣此刻推動AI基本法,不僅可避免長期停留於軟法層次,更能搶佔國際先機。
書中對基金會提出的基本法草案進行完整解析,涵蓋立法目的、主管機關、主要政策、倫理原則、權利保障與產業發展六大核心。立法目的在於建設智慧國家、促進產業發展、保障人民權利與社會福祉,並提升國際影響力;主管機關則建議以數位發展部為中央統籌,並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分工辦理,以利推動跨領域應用。
國際比較方面,本書納入美國、歐盟、德國、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的最新經驗。歐盟率先全球通過《人工智慧法》,以風險分類模式規範高風險與生成式AI;美國提出《AI權利法案藍圖》,雖尚未立法,卻以安全、公平、隱私與透明為核心;德國採「由下而上」的立法模式,聚焦自駕車與醫療等領域;日本則以軟性倫理指引為主,輔以產業修法。這些國際經驗,為臺灣提供了寶貴借鏡。
同時,本書亦回應後疫情時代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崛起所帶來的法律挑戰,深入分析其對隱私、資訊透明與社會信任的影響,並提出臺灣在政策與法制上的前瞻建言,展現了連結國際的高度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