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近年來心理健康議題受到各界關注,一一一學年起,有十一所大學率先實施心理假(身心調適假),截至一一四學年,已累計一百三十五所大專推動,四年間成長約十一倍。就有大學率先實施身心調適假,希望有助於緩解學生壓力,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團體坦言,可能因擔心假別污名化或影響課堂成績,導致學生有假卻不敢請。
台灣大學學務長朱士維表示,心理健康假的設置,可以讓部分有需要的學生獲得喘息;學生請心理假後,導師會收到通知,請假兩次以上,學輔人員也能協助學生和授課教師討論如何調整。輔導人力如何適時接住有需要的學生更是重中之重;立法院去年通過學生輔導法修正案,將大專的專業輔導人員師生比從一千二百比一調整為九百比一。
陽明交大學務長簡紋濱指出,心理假設置後,讓他們能有一個短暫時間恢復心情,再重新回到課堂上;根據目前觀察,如以每班三十名學生為例,一學期約五至十件申請。諮商中心就會啟動評估,若認為是合理需求就不會介入,如發現學生較敏感時,才會啟動後續輔導。
台北大學學生蔡其曄表示,以台北大學為例,學生要請心理假時仍會有一些擔憂,一方面擔心自己狀況沒那麼嚴重,請了心理假可能會有很多介入關懷,因此會更審慎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擔心假別污名化,有些授課老師未必認同心理假,或是會限制請假次數,由於每堂課的老師要求不同,也可能讓學生想請卻不敢請。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會長黃莨騰指出,如果要避免心理假被污名化,應該要多多推廣,讓大家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讓學生知道有這樣的權利,在需要時可以請假,讓自己有喘息的時間。當導師認為學生有需要協助時,就可以早期介入,學生較常互動的授課教師或導師更是關鍵,很多老師不是不願意,而是不知道從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