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二日指出,屏東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因漁船活動頻繁,其水下珊瑚衰退程度嚴重,兩者呈現正相關,呼籲優先將漁業管理納入海洋保護區規劃,跨部會合力限制破壞性活動。
今年七、八月綠色和平走訪屏東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及台東三仙台,展開珊瑚生態調查,並結合「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蒐集來自二十個潛點的珊瑚生態系監測影像製作成影片,並於二日「無魚珊瑚海」記者會發布。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發言人邱聰榮說明,經交叉分析三地的AIS數據與水下珊瑚生態監測結果後發現,漁船活動頻繁的區域,其水下珊瑚衰退程度相對嚴重,兩者呈現正相關。
邱聰榮提到,大約在二0二0年前後海溫升高,台灣附近海域發生珊瑚大白化現象,然而後續因為COVID-19疫情導致人為活動減少,反而在澎湖南方四島、台東三仙台的珊瑚覆蓋率有回升趨勢。
他指出,台東三仙台因人為活動較少,因此作為對照,然而珊瑚生態較差的屏東小琉球和澎湖南方四島,都屬現行海洋保護區,許多漁船活動值卻遠高於尚未被劃入海保區的三仙台。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及台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監事段文宏表示,這次調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就算劃設保護區也不等於自然資源獲得保障。
對於台灣珊瑚衰退問題,綠色和平呼籲,海委會應優先將漁業管理納入海洋保護區規劃,整合漁業署、觀光署、海保署及地方政府,合力限制破壞性活動;利用海保法儘速將屏東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及台東三仙台劃為海洋庇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