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光復鄉,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三日表示,馬太鞍溪上游還有二點五噸泥沙,形成第二次堰塞湖的可能性很高;他並強調,台灣已經面臨不同於過去單一災害發生,建議政府必須成立災害救難總署,遇到複合式災害時,中央就能夠迅速通知當地政府疏散居民,同時調派人力和機具進入災區。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則回應說,確實有這樣的風險,現在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固堤防,也在規畫堰塞湖是不是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萬一再有崩塌能減少洪水量。林業保育署三日監測,堰塞湖目前水量約五百九十萬噸,比二日略增,但水位、湖域面積幾位沒變化,溢流口下刷趨緩,壩體、水流都沒有異常,這兩天有颱風,會做二十四小時雨量監控。三日集水區沒下雨。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羅智強、國民黨立委鄭天財、林倩綺等人在立法院國民黨團召開「花蓮光復災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記者會,李鴻源應邀出席提到,馬太鞍溪堰塞湖剩下將近六百萬噸水,嚴格上不會造成立即危險,但堰塞湖左邊山壁不穩定,再發生一次豪大雨或五級以上地震,就有可能再次造成另一個堰塞湖,建議國科會,邀集國內相關專家學者,整合在一起,找出方法如何面對堰塞湖。
李鴻源建議,面對災後重建問題,中央與地方必須要面對是遷村,還是原地重建。遷村茲事體大,又涉及原鄉部落,並不容易;重建前提,必須再加強堰塞湖與河道監測、預警機制和疏散機制;另外建議修災防法,將堰塞湖潰堤疏散,與海嘯、水災的救災方式做出區別。
李鴻源強調,從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中看到,複合型災害已經出現,台灣已經面臨不同於過去單一災害發生,他建議政府必須成立災害救難總署,當中央有類似統合指揮單位,遇到複合式災害時,就能夠迅速通知當地政府疏散居民,同時調派人力和機具進入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