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畢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引言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鑑寶」總帶著一點戲劇性。電視上的鑑寶節目中,有人抱著爺爺留下的青花瓷,忐忑地等待專家開口;一句「真品」足以令全場驚呼,而一句「贗品」則可能讓一場美夢瞬間破滅。拍賣會場上也一樣,專家的一槌定音,往往決定了一件器物的市場命運。
但你是否想過,未來在鑑寶的場景裡,除了白髮蒼蒼的專家,還可能多了一位「冷靜無情」的角色——人工智慧(AI)。
AI正在走進藝術與古董鑑定
近幾年,AI 已經悄悄出現在藝術市場的角落。歐美一些博物館和研究機構,已經嘗試用演算法去分析油畫的筆觸,甚至能辨識出肉眼難察覺的作偽痕跡。曾有研究團隊利用 AI 分析達文西畫作的「筆勢」,結果發現其中一幅爭議已久的作品,與他的風格吻合度極高,頓時讓學界議論紛紛。
在古董領域,AI 的應用也正在起步。拍賣行開始嘗試用圖像辨識,快速比對拍品與資料庫中已知的真品特徵。例如瓷器的胎釉厚度、紋飾細節、裂紋分布,都能透過高解析影像輸入電腦,由演算法去歸納。過去可能需要專家十幾年養成的「眼力」,AI 用幾分鐘就能跑出一個「可信度」結果。相信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案例產生。這些嘗試,無不在宣告:AI 已經從「輔助研究」逐漸邁向「市場實戰」。
AI不只鑑定,還能創造
如果說在鑑定領域,AI 扮演的是「工具」,那麼在藝術創作上,它則開始挑戰人類的疆界。今年三月,全球知名的倫敦拍賣行佳士得,舉辦了一場別出心裁的拍賣會。不同於以往大牌名家藏品雲集,這一次的拍品全部都是 AI生成的藝術品。
據主辦方說法,這是全球第一次由頂級拍賣行組織的「AI專場」,共推出二、三十件拍品,全都來自人工智慧的創作。有人驚嘆這是未來的潮流,AI 將開啟新的藝術時代;也有人質疑,缺乏靈魂的程式作品,能否真正算作「藝術」。
無論支持或反對,這場拍賣已經釋放出一個訊號:AI 不僅能「幫助人」看懂藝術,它還能「自己」成為藝術家,並獲得市場認可。這對藝術的定義與價值觀,都是一場新的衝擊。
參考Christie’s 「Augmented Intelligence」這場拍賣所提供的資料,拍賣結果總共成交約 US$728,784
優勢與侷限
回到古董鑑定領域,AI 的最大優勢是「速度」與「海量數據處理」。它不會疲倦,不會受情緒影響,也不會因為與賣家交情好而心軟。對於拍賣公司或大型收藏機構來說,AI 能快速幫助他們完成第一輪篩檢,把明顯的贗品淘汰掉,大幅節省人力成本。
然而,AI 也有它的天生侷限。古董的世界往往不是「標準化商品」,而是「孤品」。一件玉器的沁色變化,可能因埋藏土壤、礦物滲入而各有不同;一件瓷器的窯火氣息,往往帶著「無法複製的偶然性」。這些細膩的、需要「手感」與「經驗直覺」才能把握的細節,AI 還難以完全掌握。
更重要的是,AI 的判斷建立在資料庫上。資料庫的來源如果不夠廣泛、標準不夠嚴謹,最後跑出來的結果也可能失真。正所謂「垃圾進、垃圾出」,在古董這個真假交錯、紀錄不全的領域裡,這一點尤為致命。
人機協作的新可能
與其說 AI 要「取代」專家,不如說它更可能成為「助手」。想像一下未來的拍賣行:當一批拍品送來,AI 先透過快速比對,給出一份初步鑑定報告,指出哪些器物疑點較多;接著再由專家親自檢視,結合多年經驗,做最後的判斷。這樣的流程,既節省時間,也降低了誤判風險。
對於收藏家來說,AI 也可能是一道新的「入門門檻」。許多初學者因為害怕買到贗品,不敢踏入市場;如果有 AI 工具能提供基本的參考,或許能增加他們的信心。雖然最終仍需專家把關,但 AI 至少能成為「第一道防線」。
甚至有人想像,未來或許會出現「AI鑑寶APP」,只要拍下器物照片,上傳雲端,就能得到一份真偽參考報告。雖然目前還談不上完全可靠,但這樣的應用,一定會讓收藏市場產生更多變化,也會影響買家與賣家的心理博弈。
人類的角色,AI取代不了
然而,我認為 AI 無法取代的,是人類對「故事」的詮釋。古董的價值,不僅是「真假」,更在於它背後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一件戰國玉璧,除了要判斷它是否真品,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它如何在祭祀或喪葬中被使用?它如何映照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它又如何在漫長歲月裡流轉,來到我們面前?
這些問題,AI 再強大也無法回答。因為它缺少「文化想像」與「情感共鳴」。它能告訴你數據上的真偽,卻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這件器物值得被珍惜」。
結語
或許未來的鑑寶現場,會同時坐著兩位「鑑定師」:一位是冰冷的 AI,另一位是滿頭白髮的專家。前者給你一份數據報告,後者則告訴你這件器物的故事。真假、價值,兩者缺一不可。
AI 或許能在數據中找到真偽,但它無法在歷史裡找到溫度。古董不只是器物,更是一段文明的記憶。AI 能告訴我們「它是真是假」,卻唯有人能告訴我們「它為何重要」。
2020年筆者攝於中研院東周實像展中,「古董不只是器物,更是一段文明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