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清貧男大生因繳不出一萬多元的學費辦休學竟走上絕路,引發社會對經濟弱勢者救助不夠及時的討論,台中市議員陳雅惠15日於質詢時指出,市府針對經濟弱勢兒少的生活補助「制度僵化、救不了急」,金額太低、審查太慢,導致許多家庭陷入困境卻等不到錢。她強調,社會救助不能只是形式,「孩子在等飯吃,補助還在審核,這不是程序問題,是政府的責任。」
市議會15日舉行民政委員會業務質詢,市議員陳雅惠、謝家宜、張芬郁、蕭隆澤、陳淑華、陳俞融等多位議員關注弱勢家庭補助問題。 陳雅惠指出,目前市府針對經濟弱勢兒少提供每人每月3,000元生活補助,原則六個月、最長一年;但今年4到7月,全市僅服務88人次、核發金額25萬元。她痛批:「台中286萬人口,一季才88人受惠,是制度門檻太高,還是根本沒宣導?」
她舉例,有單親媽媽5月申請補助,等到6月底才核定,「這兩個月全靠借錢過日,補助這樣慢,怎麼救急?」她建議社會局設立「緊急撥付機制」,讓社工可先行核發臨時金,再補辦核定,避免家庭陷入生活危機。陳雅惠也批評,補助金額十年沒調整,「單親媽媽帶兩個孩子,一個月最多領9,000元,光房租、水電就不夠用了。」她呼籲社會局檢討金額與資格,讓更多邊緣家庭能受惠。
張芬郁說,許多邊緣家庭明明生活艱困,卻因不符生活扶助等社會福利政策補助門檻,無法獲得補助,這可能導致邊緣家庭成員陷入就學、就業困難,危害身心健康。張芬郁呼籲社會局應正視邊緣家庭面臨的現實困境,放寬補助標準,挹注政府力量來防微杜漸,避免將來衍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此外,針對0到12歲兒少的臨時托育補助,雖可補助240小時,但4到8月僅47人次申請,金額1萬7,100元。陳雅惠說,這代表多數家長根本不知道有這項補助,要求社會局透過學校、社區和里辦公處加強宣導,「政策不能只寫在紙上,要讓真正需要的人知道怎麼申請。」
社會局長廖靜芝回應表示,目前市府除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外,也針對特殊境遇家庭、弱勢兒童設有多項補助方案,社工會依個案需求協助申請。她說,急難救助金可於緊急狀況下快速撥款,而持續性月補助則需依法審核;但核定後會回溯至申請日發放,確保權益不受損。至於金額是否調整與對象擴大,社會局將再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