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國家海洋研究院十八日在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舉辦「看台江.踅五條港」特展,以「海洋文史」為主題,呈現台江地區從潟湖到城市的歷史轉變,匯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沉船研究與探測成果,帶領大家看見「沉沒的歷史、浮現的文化」。
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表示,台江是一片曾閃爍著海光的土地。四百年前,它是一片廣闊的內海,見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壯舉,也迎來清代五條港商貿繁華的歲月;如今,這片海已化為街巷與聚落,留下滄海桑田的印記。
國海院於二0二一至二0二三年間完成台江水域荷蘭東印度沉船歷史研究與磁力探測,二0二五年首次以展覽形式呈現三年來水下文化資產的科學調查成果,並辦理專題講座、導覽活動、微學分課程及展覽等教育推廣,深化大家對於台江的認識。
這次展覽聚焦台江與五條港的歷史脈絡。首先呈現台江的地形演變與族群遷徙,從曾文溪改道與內海陸化,到荷治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如理加事件、麻豆社事件與鄭成功攻台之役,揭示自然與社會互動下的歷史變化。
其次展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沉船研究成果,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等史料與科學儀器探測結果,整理出十四艘沉沒船隻的可能位置,並結合地層岩心定年與沉積分析,推測十七世紀荷蘭沉船在現代地景中的潛在軌跡。
國海院安排專題講座、走讀導覽與微學分課程,從清代貿易網絡、荷蘭市鎮空間到安平港地景變遷,讓大家實地走入台江,感受「沉沒的歷史,浮現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