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乙巳之秋,明宗書法藝術館盛大推出「謙受堂新藏石刻墨本展」,19日舉行開幕式,堪稱開館以來最具學術意義也是最值得欣賞的收藏展。
國立臺南大學退休教授黃宗義指出,提供藏品的府城謙受堂主人康益源(必寬)先生,古都臺南三郊關帝港望族,以庋藏碑刻、叢帖聞名於臺海兩岸及東瀛,歷年來曾擇其精品於國立大學柏楊文物館、臺南生活美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高雄明宗書法館等多處展出,深受藝壇讚譽以及學界肯定。從現有近十年來影音紀錄回顧,相較於前三回的2015「碑帖大展」、2016「川蜀畫像大磚墨本展」、2020「碑帖收藏展」,此番標明「新藏墨本」,皆為藏家、鑑者所未見或新見,如今能渡海來臺分享眾多愛好者,誠然值得大家把握。

黃宗義表示,這回展出的數十件藏品中,最珍貴的是2015年發現之後,經由科學考古出土,目前在海外僅能看到的唯一全套〈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記物石牌〉拓片合裱,總共八軸,每軸三十二片,這套石牌加上其他相關出土文物,成為東漢及三國史上最有價值的第一手史料,也證實了史載曹魏高陵的存在。同時也因為這些字體及書風完全脗合東漢熹平石經,可以吸引更多書法愛好者興趣,而且256片拓片旁,又能欣賞到當代年輕書法家謝福龍先生的精緻朱文細楷,以及南投中臺禪寺世界博物館長見諶法師的題跋。

另外,展品中還有不少可以彌補書法史缺憾的經典古帖,例如:隋〈張蔭墓誌銘〉、唐褚遂良書〈隋薛府君妻馮夫人墓誌銘〉、王知敬書〈工部尚書杜君墓誌銘〉、柳公權書〈鄭婉墓誌銘〉(圖)、〈薛推子墓誌銘〉。在所有展品中,相當醒目搶眼的還有:近年出土的顏真卿書〈羅婉順墓誌〉(圖),另有民國于右任書〈胡勵之墓表並吳倉碩篆蓋〉(圖)、草書〈李雨田墓表〉(圖),〈張清和墓誌〉己斷未斷合裱(圖)。在印刷科技尚未發達的時期,刻拓技術的發明幫我們累積了龐大無比的史料,朝代跨度三千多年,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永恆的文化藝術奇蹟。
黃宗義說,現代人學書法離不開字帖,字帖之於書法家,如同樂譜之於音樂家。每一位成名的作曲者或演奏者,不知翻破多少曲譜,才真正走入音樂的殿堂,進而創作出獨特風格的樂章或演奏風格;相同的道理,一位真正有成就的書法家,不知要遍臨多少名作,汲取前人經驗、累積豐厚的學養,才能醞釀並書寫出自家面目的作品。書法家視拓片為字帖,拓片顏色多黑,辨識不易,不論是單純的臨摹學習,或是重金投資,稍一走眼,就會上當,似被虎咬,因此大家也戲稱字帖為「黑老虎」。
現代印刷出版事業發達,不論墨跡或拓本、拓片,成套成冊廣泛流傳,書家文房不乏書寫練功秘笈,黑老虎轉而深藏博物館與收藏家手中,逐漸被人們淡忘。謙受堂主人一如其名,謙稱他之所以接觸及收藏碑帖拓本,初期純粹為個人興趣,慢慢地終於養成習慣。在科技發達、真偽難辨、混亂複雜的文物市場中,康先生也逐漸學習到一些鑑賞能力。當代國內書法史學者黃緯中教授認為,縱使是造假作偽的「黑老虎」,並不見得沒有研究參考或學習書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