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濟消化系國際研討會 日本專家分享胰膽內視鏡新進展

日本膽道學會理事長安田一朗教授特地來台分享。(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為促進國內外消化系內視鏡醫學交流,大林慈濟日前舉行消化系國際研討會,吸引超過七十位國內腸胃內科醫師及護理專業人員參與。研討會聚焦最新內視鏡治療技術與臨床應用,更邀請到日本膽道學會理事長安田一朗與會分享,盼以專業交流推動醫療品質升級。

日本膽道學會理事長、富山大學內科學講座教授安田一朗長年深耕胰膽內視鏡領域,針對氣囊導管(balloon catheter)在胰膽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提出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氣囊導管可在被包覆性胰臟壞死(walled-off necrosis)與膽道狹窄的治療中,安全擴張內視鏡操作通道、提高手術視野與清創效率,並在困難性ERCP與EUS治療中發揮關鍵定位與引流功能。

安田教授分享,氣囊導管的應用能有效提升操作成功率與安全性,同時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患者疼痛與併發症風險。他強調,這項技術的臨床價值在於結合精準導引與微創原則,為胰膽疾病治療開啟新篇章,也象徵亞洲醫療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進展。

大林慈濟醫院內科部主任曾志偉分享「換水式大腸鏡技術」。曾主任指出,大腸癌為台灣第二大癌症死因,提升腺瘤偵測率是預防關鍵。換水法以清水取代空氣,可沖洗腸道殘渣、減少氣泡干擾,顯著提高清晰度與病人舒適度,腺瘤偵測率更可由17%提升至40%以上,是提升大腸癌防治品質的重要方法。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視鏡主任范峻維報告「T1期大腸癌的臨床處置」。他指出,早期大腸癌治療的關鍵在於評估病灶是否可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達治癒性切除。若侵襲深度小於1000微米、無淋巴血管侵犯且腫瘤出芽低,可採觀察追蹤;具高風險因子者則建議追加外科手術。未來結合AI與分子診斷,將進一步提升治療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