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教育局推動學校午餐「廚餘減量×在地食材」雙軌計畫, 結合低碳校園標章減碳行動,預計三個月總廚餘量減少百分之八目標。
兼顧防疫與環境永續,教育局希望透過食材源頭控管、菜單設計、供應量調控及惜食教育等措施,達成三個月學校午餐廚餘減量百分之八目標,打造綠色午餐與永續校園目標。
配合中央政策,十月起禁止廚餘回流養豬場,學校午餐除確保健康安全,也落實廚餘減量措施,精準掌握午餐供餐量並推動惜食教育,兼顧防疫、環保與食育三重任務。教育局說,台南在地食材多元豐富,結合節氣入菜與減碳供餐,不僅讓孩子吃得安心健康,也讓城市邁向低碳永續目標。
教育局針對午餐供應歷程積極規劃可介入措施,由各校每月回報廚餘量與剩食比例,目前全市國中小學校午餐廚餘量平均每日約九公噸,確保學生每日攝取均衡營養午餐前題下,學校可透過營養師菜單設計,減少高廢棄率食材選擇、精進菜色品質、提升學生食慾及食用率,並透過年級與班級間餐食供應量即時調節機制,以減少午餐剩食量及廚餘量,希望透過惜食教育,建立「吃多少、煮多少、夾多少」觀念。
雙軌推動計畫也結合「台南好吉曆」與「節氣食材教育」方案,由營養師設計符合當令食材的菜單,從每週一特餐改為兩道特餐,設計色香味俱全、結合季節食材與創意料理的美味菜單,提升學生食慾,落實「把菜吃光光」目標。如永康國小設計美味餐食,讓學子學習從產地到餐桌過程,更了解食材來源及惜食。
廚房也進行包括瀝乾廚餘,降低含水量,減輕清運與處理負擔;推動班級間互助分享;推行「吃光光」餐前五分鐘食育行動等,打造從餐桌延伸至校園的永續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