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星空下的守護者 揭開臺灣狐蝠秘密生活

花蓮地區狐蝠族群約有一百六十六隻,且近年來呈現穩定成長趨勢,顯示花蓮都市綠帶已能提供狐蝠棲息與覓食條件。(花蓮分署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六日表示,夜幕降臨時花蓮市的天空中常有一群安靜的飛行者掠過。牠們不是飛鳥,而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蝙蝠—臺灣狐蝠。其頭形似狐、翼展可達一公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名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並被二0二四年《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評定為「國家極危受脅(NCR)」等級。

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近年來,臺灣狐蝠在花蓮市區重現蹤跡,成為臺灣本島唯一能長期觀察到狐蝠的城市棲地,為都市生態保育帶來驚喜。

花蓮分署指出,近年將臺灣狐蝠列為「生態綠網」推動計畫中的重點保育物種,並與國立臺北大學、台灣蝙蝠學會及洄瀾風生態公司合作,完成「花蓮地區臺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

結果顯示,花蓮地區狐蝠族群約有一百六十六隻,且近年來呈現穩定成長趨勢,顯示花蓮的都市綠帶環境已能提供穩定的棲息與覓食條件。

尤其研究團隊透過DNA分析、無線電與GPS追蹤技術,記錄狐蝠的活動軌跡與生態習性。

花蓮分署表示,二年間共採集逾千份食渣與排遺樣本,發現多數個體具有高度棲地忠誠性。其中有一隻雄蝠「阿明」已連續五年在同一區域活動,展現明顯的地盤穩定性。

另有九隻裝設發報器的狐蝠,活動範圍多集中於一平方公里內,白天停棲於固定樹木,夜間覓食範圍穩定。牠們主要取食瓊崖海棠、大葉山欖與欖仁樹果實,充分利用花蓮市內的公園、校園與行道樹所構成的城市綠色廊道。

研究團隊還觀察到雌蝠「嘉嘉」與雄蝠「麻吉」共棲於同一棵可可椰子樹上,罕見的互動畫面顯示狐蝠具有豐富的社會行為,研究成果不僅揭開這種大型蝙蝠在都市中生存的秘密,也證明花蓮市的綠地配置具備支持野生動物族群穩定發展的潛力。

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許多人第一次看到體型龐大的狐蝠停棲在樹上時,常會感到驚訝甚至害怕,但牠們其實是城市裡珍貴的生態夥伴,「狐蝠取食果實與花粉,能幫助植物授粉與種子散播,是維繫森林生態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