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在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與教育專員劉思怡帶領下,前往位於秀林鄉富世村進行田野實察。
課程中聽取富世村壘球場反亞泥自救會成員白誠實先生分享親身經歷,引發學生對花蓮在地議題與社會的關懷外,也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永續以及公平正義的重要性。
劉思怡專員利用地圖跟參與學生預告要前往的部落是中富世Ayu部落,正位於亞泥礦區下方,飽受礦區開採之苦,並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設想亞泥議題在經濟發展、家庭生計與土地正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為深入瞭解亞泥在富世村開採地點與實際狀況,師生實地前往富世村田野實察,由於黃靖庭副執行長,是地公主責礦業修法的研究員,帶領大家實地瞭解富世村與礦場的環境。
黃靖庭表示,《礦業法》是民國十九年制定的。當年因為戰爭對於礦產的需求,特許礦業權者可先行使用有爭議的私有土地開採,且得連續開採二十年。
再者,居住在富世村的太魯閣族人是日治時期,被日警迫令下山,於一九一七年後移居到玻士岸,現稱為富世村,共有六大部落,分別為德卡倫、落支煙、大同、大禮、中富世和可樂等部落。
黃靖庭指出,依法原住民族對其所使用之山地保留地有農地登記耕作權,於登記後繼續耕作滿十年時,無償取得土地所有權。民國六十二年亞泥計畫開發新城山礦區,向秀林鄉公所辦理承租原保地。
當時不少太魯閣族人經過辛勤耕作好不容易成為地主,或已申請但尚末取得所有權,再度因亞泥開發案,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搬離住家並拋棄土地權利,是亞泥案爭議之根源。
東華大學表示,學生有機會從課堂走入社區、田野實察,了解亞泥議題,看到現實社會中不同的面向與立場,引發學生思考亞泥對富世村帶來的發展與傷痛,反思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