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秋天已至,大甲溪「毛蟹」上市,雖尚未到最肥的時刻,仍是老饕的最愛。近年來雖政府復育已有相當成果,但產量仍稀少,吸引民眾搶購。
大閘蟹的美味名聞遐邇,但有一些老饕仍偏愛大甲溪出產的毛蟹。適逢氣候涼爽的秋後季,大甲溪沿岸的捕蟹人家出動施放竹籠,可是收獲不如往前。
台中市大安區大甲溪出海口附近是毛蟹出沒最頻繁的地帶,捕蟹者利用竹製工具攔截水流,再以特製膠籠圍捕,安置陷阱的最佳地區在雜草帶,必須懂門路者才能捉到。
往昔毛蟹在溝旁的路上都可看見在爬,一般都做為鴨子的食物;工業發展後大甲溪受到汙染,加上一段時間民眾連幼蟹都抓,導致毛蟹數量銳減。
據專門販售溪魚的業者表示,大甲溪毛蟹體型不大,背上有英文字母「H」凹痕,約五隻左右一斤,早期一斤賣不到五十元;自大閘蟹興起、坊間並傳出毛蟹在溪中所食的都是畜牧死屍或雞鴨肚腸之類,具有抗癌、抗毒作用致聲名大噪,每斤曾達八百至一千元不等。
業者表示,大甲溪毛蟹殼硬肉軟,母蟹有一層厚厚的蟹黃,味濃甜美,與台東肉質鬆的螃蟹或大閘蟹風味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