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創廟一百四十三年的大銃街鎮山城隍廟年久失修,內外損壞,嚴重漏水,去年廟方正式動土整修,最近前三期工程告一段落,待最後一期的倉庫和廁所竣工,預計明年二月入火安座,鎮北坊兩家城隍廟之一的縣城隍廟是鎮山城隍廟「祖廟」,近日由主委黃百榮親率執事來廟致贈三十萬元整修經費。
鎮山城隍廟清朝時期的地理位置剛好在現稱自強街的大銃街尾,大銃街一路蜿蜒至此,在神農殿前的空地有五穀雜糧集市,才有「豆仔市」舊名。而鎮山城隍廟沿小北門城內而建,故被稱為「小北城隍」。
鎮山城隍廟總幹事、也是長興里里長李茂德表示,聽他祖父輩講述,古早人唐山過台灣,客死異鄉,家貧無以安葬,都是用草蓆捲一捲,在城外找一個小山丘挖土掩埋,而小北城外就是當時的亂葬崗,市區改正拆路時,才會挖出那麼多遺骨。此次光在鎮山城隍廟地下室就清出一百二十袋拾獲的遺骨,加上虎爺座位後方的兩甕遺骨,日後都將移住安南區城西青草崙的公塔存放,定期祭祀。
此次工程是民國七十一年重建後迭今四十四年的首度大整修,工程分四期,目前已完成前三期,等於廟體內外都已翻新,李茂德表示,三期己花了近四百萬元,由於該廟不是大廟,整修經費都靠四處籌措募集,第四期廟前建遮雨棚、廟左側的倉庫和廁所,仍需一百萬元,待善男信女共同集資,讓鎮山城隍廟爺有個完善的新家。
鎮山城隍廟位於小北城門內,成為小北城門的城池守護神。古代鎮山城隍廟後方有一小山丘稱「山仔頂」,山仔頂疑似荷蘭人或清代先民遣骸的亂葬崗。最早由石成先生於清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間在一座古墓前搭建一間簡陋的錏鉛片屋,收集由山仔頂豪雨沖下的先民遣骸,稱為萬善同歸祠,祠內供奉一塊石頭讓信眾膜拜。
民國三十八年改建磚塊砌成的萬善同歸祠,竣工後廟名改為大將爺廟,廟內供奉一座大將爺的祿位讓信眾膜拜。民國六十五年信眾集資雕刻鎮山城隍金身奉祀,接受萬年香火,廟名由大將爺廟改為鎮山城隍廟。民國七十一年重建,此次再因廟頂水泥退化裂痕嚴重,遇雨廟內「漏碎碎」而重修,預計明年二月竣工後入火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