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推動國產水果產業邁向永續,農業部農糧署輔導台灣農業設施協會於今(27)日在國立嘉義大學舉辦「國產水果產業永續行動-設施栽培與加工品碳足跡」輔導成果發表會,由國立嘉義大學、裕泰農場、中原食品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及浚業環保顧問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共同發表果樹溫室內鐵件與管路塗布白漆、設置高壓噴霧節能系統、新鮮水果與加工產品碳足跡輔導及發展現況,現場廣邀農民、農民團體、設施業者、加工業者、地方政府及試驗改良場所等參與,攜手產官學界共推國產水果產業向永續邁進!
農糧署表示,農業設施栽培是透過溫網室等物理性防護,可有效減少強風、豪雨及強烈日照等氣候造成的損害風險。本次試驗以果樹類作物為對象,分別以溫室內鐵件、管路塗布白漆與增設高壓噴霧系統兩項處理,進行為期兩年試驗評估。在蜜棗溫室溫室設施內鐵件、管路塗布白漆的試驗結果,明顯降低溫室內部環境溫度及減少風扇啟用時間,平均每分地的節電效益為34%,平均每個月可減少256.64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時能降低果樹熱障礙情形,使產量增加12%;在木瓜設施裝設高壓噴霧系統,搭配肥料與農藥施作,試驗結果可減少施肥作業時間27%、施藥作業時間47%,大幅減少人力作業需求。農糧署強調,相關成果將協助推動產業朝向高效率、低碳排的栽培模式轉型,提升面對極端氣候與農村勞力短缺的韌性,並為農業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農糧署指出,全球環境貿易壁壘已逐漸成形,農產品的碳足跡資訊將有望成為未來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關鍵。為協助國產水果產業接軌國際碳權及企業ESG趨勢,該署已著手輔導生產端建立自主碳盤查基礎資訊,會中以果樹類設施減碳栽培評估為基礎,針對碳盤查的重要性、碳足跡實務操作及預期效益進行說明,並引導生產單位、加工單位及通路業者等單位共同參與,目標打造農業生態鏈的碳管理模式,未來將逐步向消費者揭露碳排資訊,以碳足跡產品搶佔綠色市場供應鏈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