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勞動部日前提出「外送員權益保障及外送平台管理法」草案,消基會廿八日呼籲納入費率審議與資訊揭露機制,兼顧外送員、平台、店家與消費者四方權益。
消基會開記者會表示,若外送專法只做到保障外送員與平台間的權利義務,卻沒有對平台與店家、平台與消費者間的「費用分攤與資訊揭露」作更完整的制度設計,未來可能出現「外送員收入提高了,平台利潤維持了,但消費者付出的總金額卻高到不合理」的情況,也不利整體市場長期健全發展。
消基會舉例,依據外送專法草案,日後平台若以「動態調整費率」、「特別行銷方案」等名義提高抽成,只要形式上沒有完全違背契約範本,就很難有實際制裁工具。店家在高度依賴外送的情況下,往往處於談判弱勢,只能被迫接受較高抽成;店家要維持營運,極有可能選擇「調高菜單價格」、「縮減份量」或「限制外送優惠」,結果,仍然由消費者承擔更高的餐飲成本。
另外,消基會發現,現行外送專法草案僅要求經濟部訂定契約範本,但對未遵循者並無實際罰則,無法有效防止平台單方面修改條款或透過新名目提高抽成比例。
消基會建議,比照電信和客運,於外送專法中明定建立「費率審議機制」,成員包括:平台業者代表、外送員代表、餐飲與店家代表、消費者保護團體代表、專家學者(勞動、運輸、消費者保護、競爭法等領域)。
消基會期盼,立法者與主管機關能把外送專法當作「外送治理法」來思考,讓外送員獲得合理的報酬與安全保障;讓平台在透明、公平的規則下營運創新;讓店家不再只是被動承受抽成與成本轉嫁的一方;讓消費者在支付每一筆外送費用時,知道錢花去哪裡、擁有選擇權與比較權,不被黑箱演算法與不透明費率牽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