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中國大陸傳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都擔心對經濟的衝擊;因為,在生產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儘管當時僅大陸陸續傳出工廠停工情形,但由於大陸停工又會影響全球產業供應鏈,甚至導致斷鏈,此一影響就非僅衝擊中國大陸,而是全世界仰賴大陸供應鏈的經濟體都會共蒙其害。
以汽車產業而言,全中國大陸有大約十萬家汽車零部件與供應鏈企業,英國廣播公司(BBC)於二月中旬即報導,「這十萬家零部件企業復工難,帶來的停工後果是全球性的」。而隨著疫情在中國大陸持續擴大、乃至於歐美國家也成為重災區,包括半導體、消費性電子等產業在內,全世界有太多產業都捲入供應鏈斷鏈、缺料的漩渦當中,而這種困境也會影響就業情形。
正因為如此,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投資銀行都紛紛調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例如,摩根士丹利於三月中旬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是二00八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最低水準;經濟學人智庫將今年全球GDP預測值,調降到負百分之二點五;四月上旬惠譽信評再度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從百分之一點六大幅下修為負百分之一點九。衰退,成為全球針對今年經濟預測的共同用語。
十四日IMF的最新報告,則將全球、中國大陸、美國、歐元區、日本、台灣的今年GDP預測值下修到百分之負三、正一點二、負五點九、負七點五、負五點二、負四。此一預測出爐之後,蔡總統表示,是否如IMF所說還有待觀察,但台灣「應該算是還好」;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直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主計總處則表示,今年預估會是百分之一點三到一點八之間。
政府官員不像IMF那般悲觀,的確令人稍感安慰;但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對台灣造成的風險,卻仍不應漠視。以出口而言,近年來占台灣GDP的比重都在七成上下,而根據經濟部的統計,今年一月日本、歐美疫情尚未爆發時,台灣對中國大陸、日本、歐元區、美國的出口年增率為百分之負七點八三、負十點一、負十一點五(歐盟二十八國)、正一點一;根據財政部統計,三月份對美國出口年減百分之三點一,終止連四十一個月正成長。簡言之,出口下滑勢必拖累今年台灣經濟成長。
另外,財政部長蘇建榮回應IMF的預測時也指出,可以刺激內需以彌補出口。但是,以內需當中的民間消費而言,二月份失業率較一月份上升零點零六個百分點,三月份恐將持續攀升;另一方面,二月份無薪假通報人數僅八百六十九人,四月中旬已急速攀升到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一人。在此情況之下,民間消費勢必衰減。
儘管蔡政府已提出紓困方案,但幾乎每天都可看到餐飲業、旅宿業歇業、倒閉的消息,企業界也一再反映紓困貸款核貸速度太慢,許多業者大嘆紓困貸款「看得到吃不到」。這些訊息令人質疑:政府是低估了經濟衝擊?還是高估了產業界承受衝擊的能力?無論如何,政府都應回到務實的心態,才能正確評估經濟風險與紓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