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經常到居家附近的郵政博物館圖書室看看書報。四十多年前,許多機關,都有圖書館或資料室的組織和編制,就是所謂的「專門圖書館,可惜電腦網路發達後,都一一撤消了,現在,除了少數大醫院為給醫生研究、查詢資料,設有醫學圖書館外,其他機關都少見有圖書館了,這也是現在圖書館員難找工作的原因之一。中華郵政算是不錯了,蓋了十層大樓的郵政博物館,七樓還設立圖書室呢,真是難得。圖書室雖不大,書籍、雜誌也以郵政專業為主,但幾份基本報紙和雜誌總是有的,一些舊的文史、旅遊書籍,顯見它早年曾用心經營過,有些舊書,也編目過,還有兩、三座現在圖書館看不到的卡片目錄櫃,算是圖書館界的老古董呢!這圖書室,就是這麼有點年華也要老去的味道,但夏日有冷氣,還是值得在這裡泡個半天,看幾份報紙、雜誌的。
除了老式目錄櫃,這個郵政專業圖書室,在其角落,也有一個老書箱,不!其實有保養、上漆過了,並不算老舊。老,我是指承載的歷史很悠久了,從史記、漢書、後漢書……到宋史、元史、明史都有。
現在的圖書館,已很少看到這種裝載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線裝書的老書箱了。我上次看到這種書箱,是在2002年,去大陸浙江省參觀一些老圖書館或藏書樓,在湖州市的嘉業藏書樓看過類似這樣的書箱的,附近的寧波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老的藏書樓,倒沒印象,但我想應該也有。
將歷朝官修史書,依各朝代不同部冊的份量,量身訂作不同格架的空間,合而為一個書箱;在書箱外層,依各朝史書的格子,印上史書名稱,各朝史書格子,各有鑰匙,要看那部史書,再分別開鑰取出。這種書箱,是以前老式圖書館或藏書樓,經常量身訂置購買的,依各館所藏各朝史書版本、大小、冊數不同,故格子或整個書櫃也有大同小異之處。
但目的都是收集各朝全部知識的百科全書似的概念;彷彿圖書館,不管大小,有一個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的書箱,至少整個中國的歷史,就很明顯地裝載在圖書館裡頭了。
的確,歷朝官修史書,把一個朝代的各種天文、地理、河川、水利、年表,乃至皇帝和重要人物的傳記等等都記載了,不就是各朝代的百科文獻了嗎?而且,各史書裡面也有「藝文志」或「經籍志」等的內容,更是記載各朝代所出版過的書籍、文獻;想想,一部官修正史,不就是一個朝代的百科全書了嗎。而這麼一個容納二十四史(若加上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了)的書箱,不就是承載中國歷史的大百科文獻了嗎 ?在以前圖書室為了適應這種平放擺置的線裝書,又為了整套保存方便,有這種書箱,也的確能保護書籍不染塵埃。
後來二十四史或二十五等,都有現代精裝影印本,也都能直立擺在書架上了,這種書箱,現在圖書館多已消失或藏到書庫了。我自己書房,也有一套二十五史,是精裝本,共三十冊,佔了三個書架。這套書是樓下的好鄰居王小姐移民美國時,送我們的,她說:「這套書是我當少將的父親,生前以一萬多元月薪買的,還附有一個四層高的小書架,因帶到美國不方便,一併留在你家書房了!」我接收了二十五史和書架,把二十五史和大英百科全書擺在一起,原來的書架另擺其它工具書。二十五史和大英百科全書,合在一起,就好像承載中、西歷史了。我也想到王小姐的父親,雖是砲兵將軍,竟會買二十五史,想來過去軍人多儒將,或許想從歷史得到一些治兵、帶兵之道了。
到近年,新的圖書館,更都以炫目的整排電腦或亮眼的視聽視備向讀者誇示典藏資料,也就是說,電腦中包含了人類的全部知識似的。即使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許多也以線上資料庫或電子書的方式來展現。不少圖書館為節省空間,這種大部頭的書,常被移下書架了。
但線上資料庫或電子書或許有查詢、檢索的方便性;不過,大部份的人,還是喜歡讀書本式實體書,據最近的報導,電子書也發展到瓶頸了,亞馬遜更開起實體書店來了。或許,書本又有文藝復興的來臨。以前的線裝書,可以讀,也可以當藝術品欣賞其裝裱、製作和印刻或抄寫之美呢!
時下不是流行開箱文或開箱照嗎?這種老書箱,如果打開了,將歷朝史書文獻,一本一本,或一個朝代、一個朝代擺出來曬書、拍照一下,那會是很壯觀的照片;其實那才真是名副其實的「開箱」見「文獻」的「開箱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