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跨領域課程從中文系展開,由仇小屏老師引導學生學習植物、場地、觀念、方法之命名。亦帶領學生回想生命中與花草植物相關的經驗並進行書寫,有人就寫下兒時父親以雞蛋花折成兔子作為童玩,或植物因搬家感到悲傷而枯萎等。最後,透過自然文學及自然工具書之比較,引導學生將「生態花園」的實作方法及心得撰寫短篇自然工具書。
業界專家陳瀅如則帶領學生,從「生態花園」的發源地英國開始談起,分享第一手現地考察資料,再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北門路啟聰學校,認識生態花園的台灣案例,並學習維護管理技巧。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設計,而後到園藝店實際學習備料方法。
最後一天進行實作,他們先把舊校舍拆除之木條鋸為木段、將枯枝以月桃繩綑綁成堆,來進行生態花園的圍邊、美化景觀,如此也可以創造蚯蚓、馬陸、壁虎等生物的棲地,同時可由菌類分解後提供養分給樹木及植栽,並可吸水、保持土壤濕度。
接著他們還將事前割除曬乾的雜草及落葉鋪在枯枝堆周邊,將來分解後亦可提供土壤及植栽養分,最後進行花草種植,除大量覆土,並在草花周圍再鋪上大量曬乾的雜草,一方面可阻絕陽光照射後再冒出雜草,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土壤濕度。
成大中文系表示,這課程除了希望將生態花園的理念,藉由在校地實作進行理念推廣外,若可推廣至更多都市綠地,將可以改善樹木棲地、景觀美化、資材循環再利用,提升整體都市綠空間的品質。
(記者施春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