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不住的隱私

 ■吳玲瑤
 我家附近計畫在十字路口裝攝影機,徵求鄰居的同意,有人堅持反對,說會暴露太多個人進進出出的資訊,在目前「隱私」觀念高漲的氛圍裡,只好作罷。
 那天在候診室也見識到人人不敢碰「隱私」議題的笑話,護士叫著:「為了維護隱私,我們不直接喊病人名字,那個得痔瘡的請進來。」在眾目睽睽下,那人尷尬站起來走進醫療室。
 所謂的隱私,是一個人不想受他人干預的個人空間。最近讀了一篇文章提及:「完全透明是人性的自然狀態,隱私作為一個概念,大概只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想想也是,不是很久以前,許多人都是大雜院裡長大的,媽媽在中庭拉開衣襟餵奶,多個孩子和父母同床同屋睡,牆也沒有隔音設備,不可能一人一間房,更無法向父母要求什麼隱私權,七大姑八大姨可以隨便問人家裡的私事。課本上讀著司馬光說的:「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形容心胸坦蕩磊落,沒有不可告人的事。
 現在不同了,每國人都在爭隱私權,一位朋友的孩子理直氣壯說:「老師侵犯我的隱私權,爸爸侵犯我的生存權。因為老師把我考試成績告訴爸爸,爸爸揍了我一頓。」
 以前可以不理這叫什麼隱私的玩意,科技的持續進步,好像有點失控,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一旦用手機就可能一大堆秘密外洩,劉震雲的小說《手機》中,描述外遇的情事瞞不住。別說惡意程式,平時隨意加個APP都很危險,問一大堆問題,不知不覺就同意了許多自己不全懂的事情。加上自己無意中當內賊呼應,玩臉書加微博,即使用真名講假話,用假名講真話,都還是莫名其妙地暴露了秘密。雖然有些人願意為了金錢、聲望或是便捷而捨隱私,但更多的是,不全知道是怎麼失去隱私的。
 按著用戶的消費習慣寄廣告,是最常遇到的事,妹妹在網上看上一件洋裝,正要按下購買鍵,朋友提醒她說:「不仿先問問自己,願不願餘生中,每天得多看一封衣服廣告的電子郵件,刪都刪不完。」
 尤其現在所謂大數據時代,使隱私變透明,一個人自出生之日,他的資料跟蹤就開始了。猶如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小說裡的大阿哥,監視每個人。形影不離的身份證、銀行帳戶、網站流覽歷史、智慧手機等,都有人用來分析起他的行為,透露他不斷變化的興趣,開車洩漏秘密,每天開多少里?駕駛習慣好不好,信用卡顯示財務狀況,超級市場會員卡,看出此人吃什麼垃圾食物,還有外面飛來飛去的無人機,偵查收集資料。所有資料彙編起來,就可體現出不同人的行為特質,被許許多多不知名的人拿著放大鏡仔細端詳過,資訊被賣來賣去為牟利。
 有人願意為了金錢、聲望或是便捷而捨去隱私,但一般小民卑微要求,期望給一個不受干擾控制的自由空間,好像已經不可得。
 無法守住隱私,個人就像在眾人前裸奔一樣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