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劏:音同「湯」,切割、宰殺的意思。如「開膛手傑克」,香港的譯名是「劏人殺手積克 近年來這個字主要形容香港的居住空間,如「劏房」,即是將房屋分隔成一間間細小的單位,用來出租。
過去聽母親講述香港外公家在1950年代的景況,都很難接受。外公家位於一棟唐樓的二樓,據說是當地第一棟設有抽水馬桶的現代化樓宇。文革時期,外公家住了兩個家族,還分租房間給陸續從大陸逃到香港的同鄉。以台灣現在的標準來看,這個大約四十坪的長條型空間,隔了至少六個房間,住了十多個人。
這種難以想像的擁擠,在電影《花樣年華》中被具像化了。男女主角蘇麗珍與周慕雲,各自與配偶分租兩間相鄰的房間,與房東孫太太住在同一屋簷下。蘇麗珍與周慕雲在狹窄的走道中不斷擦身而過,招呼、微笑、閃避;蘇麗珍有時也用房東的廚房弄些東西吃,房東的幫傭則招呼她一起吃飯。屋簷下就是一家人,人與人的關係緊密得過份,蘇麗珍與周慕雲的配偶開始了外遇關係;孫太太則告誡蘇麗珍,婦道人家不要太常夜歸。
當人與人之間過度緊密,周遭的眼睛,每一雙都像是在監視;每一張嘴,都有是非。人活在一連串無時無刻的評議之中,壓力極大,卻又無處可逃。
相對於「洋樓」,廣東本地形式的樓房稱為「唐樓」,沒有電梯。香港尺土寸金,舊式唐樓消失得極快,絕大多數都改建成幾十層樓高的摩天大廈。我曾參觀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也是一棟典型的唐樓,現在除了少部分原居民,其他單位重新規劃,租給願意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的住客。導覽人員描述當年藍屋的舊貌,每一層都用木板「劏」成許多細小的格子,每一格都是一個家庭,擠在二層或三層的上下鋪,沒有廁所,只能用夜壺。比較之下,外公家算是相當寬敞的了。
我曾有一段時間在香港到處找房子,出版業的薪水大約港幣一萬多元,但一間十坪左右、含衛浴與簡易廚房的「劏房」,月租也要港幣一萬多元,月薪都不夠付房租。勉強可負擔的大約三至四坪,扣掉衛浴,放一張床、一個行李箱、一個簡易衣櫥,已是極限 在自己住處洗衣晾衣,更是一種奢求 只能交給洗衣店,這又是另一筆開銷。
「劏房」在香港是令人無奈的常態。我覺得「劏」這個字極為生動,被「劏(宰割)」的何止是房?
由於生活成本過高,能賺錢的年歲都必須奉獻給資本家,追求理想、自我實現,簡直是癡人說夢。青年成年後無法負擔獨立居住的租金,又買不起房子,只能和父母家人擠在一起;婚後仍與父母同住的,比比皆是。即使有了孩子,也得一家三口擠在兩坪左右的房間裡 這種無法獨立的狀態,形成了無數家庭世代之間的摩擦與傷害。
在這個惡性循環中,唯一得利的,只有地產商與炒賣樓房的投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