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雙溪牡丹溪防治工程 還地於河

甫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的新北市雙溪區牡丹溪五分橋上游災害防治工程,採砌石固床工營造多樣化水域生態。(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農業局辦理「雙溪區牡丹溪五分橋上游災害防治工程」,利用當地資源、還地於河,創造具有在地特色的水域休憩環境,獲二0二0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
 雙溪區牡丹溪五分橋上游因歷年風災造成護岸基礎淘刷,轉彎段大量洪水越過護岸造成附近農地流失。農業局規劃整治工程改善,並於工程規劃階段委請生態專家調查周遭生態,掌握溪流整治前、後的基礎生態資料。

施作複式緩坡砌石護岸,增加排洪空間並維持橫向遷徙廊道。 (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牡丹溪右岸護岸改建為複式斷面緩坡護岸,加大河寬還地於河,增加排洪需求空間,維持生物廊道通透,兼顧生態保育與防災需求,以現地取材採用砌石生態工法,營造多孔隙環境,創造多樣性生物棲息空間。左岸既有護岸則利用砌石進行基礎補強,以縮小開挖規模。
 施工期間利用灘地土石方進行圍堤導水,降低施工對水體汙染衝擊,減少棲地擾動,同時調整原有固床工高差,恢復魚道功能;保留兩岸既有樹木及河道內原有巨石、大塊石,保護原有動植物生態,營造河道深潭淺灘多樣環境。
 工程於去年七月開始施作,施工期間因正值汛期,除經歷利奇馬與米塔颱風侵襲,亦需隨時注意因豪大雨造成溪水暴漲。另為了友善生態環境,施工過程維持下游穩定水質水量,未造成下游水質汙染,在有限工期內施工困難度相對提高,經施工團隊克服積極趕工,如期如質於去年底完工。
 農業局長李玟表示,近年來生態保育意識抬頭,對於溪流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減輕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以期達成人與自然的雙贏。此一工程除整治設施的規劃外,也整理周邊環境,串聯觀景步道,建立具友善生態之水域環境,理念得到二0二0國家卓越建設獎評選委員肯定,獲金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