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池魚群陸續死亡 原來是天氣熱溶氧量過低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忠山社區百年歷史的古聖廟行忠堂,廟埕前闢有一魚池,今年中魚群內出現不明原因陸續死亡,居民求助新北市動保處協助查明病因,廟方經採用動保處的改善建議,使用水車設備增加魚池中溶氧量後,魚池內生態環境已恢復正常與往日生機。
 當地居民李振榮表示,從小在行忠堂附近長大,行忠堂前的魚池內種類繁多,與附近水域相通,廟方定期餵飼魚群,魚池內的魚不但白白胖胖很大尾,且都不怕人。今年在天氣炎熱的七月下旬,魚池內較大體型的魚種烏鰡陸續出現零星死亡浮在水面上,較小體型的魚類與龜類則是活動正常無異狀,李振榮擔心魚池內有疫情感染,因而向動保處請教求助。
 動保處獸醫師徐愛明到現場勘查發現,廟埕前魚池面積遼闊但遮蔽處不多,疑似受連日高溫影響,水中有機質分解使溶氧量過低,導致部分魚隻缺氧死亡,檢體送淡水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結果,證實為愛德華氏菌感染。愛德華氏病侵入魚體後,發病魚隻呈現迴旋態游動而死亡,幾乎所有淡水及海水魚均會感染。
 動保處表示,開放式水域不同於一般水產養殖場,並不適合投藥治療,可採取相關措施如水車設備,增加魚池中溶氧量以減少水中有機質分解、提高魚群免疫力。
 農業局長李玟表示,今年氣候炎熱,天氣高溫常出現暴雨,因而造成魚池水質驟變,池中魚蝦很容易感染細菌或病毒生病。民眾在親近大自然或欣賞動物之美的同時,當懷疑有疫病發生時,民眾可與動保處聯繫,動保處會派員提供協助防治醫療,防範動物疫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