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崇敬臺灣藝文前輩,於每年重陽節前夕或當日安排的文藝雅集,進入第三十一屆;今年以「真情相擁,歡聚恆久」為主軸,邀請近四百位藝文前輩們參與。
主辦單位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今年同步安排「作家制服照片」特刊。華副今刊出封德屏社長特刊前言,並刊載十位不同世代作家制服照片,共襄盛舉。
敬祝臺灣的藝文前輩重陽安康快樂! --編按
拍攝時間:約1970年
拍攝地點:北一女中
當時狀況:就讀北一女高三時校園留影。
拍攝時間:1944年4月
拍攝地點:湖南長沙
當時狀況:抗戰時就讀湖南私立廣雅中學,初一時放春假回鄉同學聚會。(前左一為向明)
拍攝時間:1984年
拍攝地點:台北中山堂附近老照相館
當時狀況:國防部藝工總隊借調國防部政二處政戰官,時為上尉。
剛開始《文訊》還沒有專業攝影師,編輯要兼攝影。出門採訪或出席一些大型活動,我總是借用先生那台單眼「尼康」。後來焦桐加入團隊,就由他兼任攝影工作。記得和焦桐一起採訪了何容、吳三連、巫永福。現在《文訊》照片資料庫中,早期前輩作家的照片,好幾張傑作都出自焦桐的巧手,值得一記。
拍攝時間:1992年
拍攝地點:桃園國際機場
當時狀況:擔任華航空姐時,CI012台北飛紐約,個人第一次飛國際線長班。
拍攝時間:1968年9月
拍攝地點:台南新營南光中學
當時狀況:就讀台南新營南光中學高三。
同樣一件事用文字描述,不同的作者呈現不同的風貌,讀者的解讀也不盡相同。照片的功能,除了呈現「百聞不如一見」的真實性,一方面舒緩了長篇文字帶來的壓力及枯燥,也在美化版面、視覺效果上,發揮了極大功效。
拍攝時間:1968年
拍攝地點:台南
當時狀況:就讀台南二中高一。
拍攝時間:1952年10月
拍攝地點:高雄鳳山陸軍官校
當時狀況:省立師範學院畢業後服兵役,在高雄鳳山陸軍官校受第一期陸軍預備軍官訓練,與二哥李子堅同時受訓。(左為李行)
拍攝時間:約1981年
拍攝地點:景美女中
當時狀況:高三時與同學合影。(前右二為宇文正)
拍攝時間:2014年
拍攝地點:新北市某診所
當時狀況:接受《聯合文學》雜誌採訪。(賴小路攝影)
本次主題為「制服照片」,是《文訊》負責照片資料庫、「重陽文藝雅集」的同仁,提出的集體發想,獲得大家的讚同。因受限於時間、經費,又要照顧到品質,只能納入一百多張照片。
「軍服」是這次「制服照」亮點之一。不論捍衛社稷,受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軍人,或短暫服預備役的官、士、兵,個個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軍中作家確實是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今日提筆,當年執戈,柔弱斯文與英姿颯颯,對比明顯。環境和訓練,原來可以如此改變、造就一個人!
照片拍攝的年代,集中在作家十四、五歲到二十歲左右,果真少年英雄、青春無敵,讓人艷羨又懷念。純真明亮的雙眸中,已隱然閃熠出可期待的文學風景,也照現出他們創造出即將到來的文學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