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韌生態專刊發表 臺灣應培育關鍵新人才

工研院韌生態專刊發表,明白指出臺灣應培育關鍵新人才,把握轉型升級的機會。(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六日舉辦《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專刊發表暨跨域創新論壇,發表年度專刊,主題聚焦後疫時代來臨,人才為創新之本,更是企業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工研院表示,臺灣應培育關鍵新人才,把握轉型升級的機會,在全球大勢中搶得新契機。
 院長劉文雄表示,跨領域人才乃大勢所趨,在後疫時代,唯有以人為本的跨域創新,方能帶動轉型升級,成就多元韌性。工研院研議二0三0技術策略與藍圖,洞察未來十年市場需求,無論是自駕車、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應用,都是需要跨領域整合方案,充分反應出跨領域專長的重要性。
 劉文雄指出,今年我國已提早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對企業首當其衝的影響是勞動力不足,根據牛津大學研究團隊預測,現有的七百零二種職業,未來十至廿年有百分之四十七會消失。因此,工研院除了致力育才,也展開留才的超前部署,重視以績效為基礎的薪資與獎勵,並建構「創新的思維」、「開放式溝通」、「敏捷式管理」三項文化DNA。
 今年代表字「機」,是危機,也是新機運,預期大企業將加碼投入資源與科技,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將產生大者恆大的趨勢,臺灣中小企業占所有企業的比例高達九成,無法決勝於規模。
 工研院說,改變臺灣在製造思維長期影響下,追求薄利多銷的代工製造模式,鼓勵臺灣政府與產業以人為本、以創新為工具、以創造在地價值為手段,順應這波全球局勢所帶動的產業變遷,重新定位臺灣在後疫新國際情勢的定位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