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協辦的「心性與心理本土學術研討會」,為期二天的研習營昨天圓滿落幕,吸引近三十名學者蒞臨東華,大家雲集東湖論劍,知無不言,共同就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進行學術辯論。
東華大學校長趙涵捷表示,他深信中西文化表面迥異,但底蘊相通,更有著很多值得關注的對比。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王智弘教授表示,很樂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社群日益擴大,吸引各種領域的學者共聚一堂,期待我們本土社會科學的奮鬥能形成典範,未來有機會世界各國都來發展自身的本土學術。
東華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復表示,希望透過不斷的對話與交流,正視學術界自我殖民的現況,重返中華文化的脈絡來省思華人社會,藉此精確詮釋我們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新冠肺炎疫情下,中華文化內蘊的智慧,如果能轉化成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或許能化危機為轉機,成為化解文明衝突的一盞明燈。
研習營首場精彩演講由黃光國教授領航,以「The Importance of the Asia-PacificReg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ocial Science」為題,對歐美學術界的白人至上主義及盲目推崇西方思想的現象作出批判,提倡學術本土化及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提升。
第二場演講由陳復主講「儒佛會通的基石:如何藉由自性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進行有關「生命世界」與「微觀世界」的思辯,從中探討如何連結自己生活經驗來發展學術,讓學術成果成為變革社會的思想動能。
第三場演講由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林安梧教授主講,以「『主客對立』與『天人合一』:談現代科學哲學之工夫理論建構」為題,談科技與人文的關係,並進而詮釋出存有三態論。
本次研討會後續有多位學者提供豐富的研討與座談,與會者在東湖樂閣從下午一點熱烈論辯到晚上九點,展現「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源風格,攜手替「東湖論劍」留下美麗而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