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棘鱟復育及校園推廣見成效

在海科館潮境工作站內的種鱟正在配對,希望復育瀕危的「三棘鱟」。 (國立海科館提供)
 記者張上耕/基隆報導
 國立海科館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合作,推動「2020海洋管家公民科學行動計畫」,其中「無鱟為大」是計畫主題之一,目標為在國立海科館潮境海洋中心,建立台灣本島北部鱟的保育及教育基地,並把保育觀念推廣到各級學校,目前潮境海洋中心已具有鱟之種原庫資源,及推展至校園後「三棘鱟」近期也孵育鱟卵,鱟苗日益成長。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指出,鱟俗名馬蹄蟹,過去台灣本島也有許多鱟棲地,但隨著人工設施的干擾、潮間帶的汙染與破壞,如今幾乎從本島絕跡,僅有零星捕獲紀錄,尤其台灣在地種「三棘鱟」更於去年被列為瀕危物種,而「三棘鱟」其實與基隆有深厚緣分。相傳過去基隆港未開發時,港區內有鱟公、鱟母兩座小型島嶼,而這兩座小島島型似鱟,加上基隆多雨、水氣充足時霧氣瀰漫,兩座以鱟為名的島嶼即以氤氳景緻聞名,清同治年間「淡水廳志」記載,基隆八景之一的「鱟嶼凝煙」即有詳盡描述。
 在一九0五年基隆市區改計畫圖中,可以明顯對比出昔日的鱟公、鱟母嶼所在位置。然因鱟公嶼因豎立於港區中央處,阻斷水路,日治時期在整修基隆港時,於是進行挖除,鱟母嶼則填海而成為陸地。其後,隨著棲地逐漸消失,基隆當地的「三棘鱟」數量也急劇下降,如今只存在於當地耆老的回憶中,因此「無鱟為大」計畫的推動,對地處基隆的國立海科館而言,除保育任務外,更具地緣及歷史情感的意涵。
 館長陳素芬表示,希望藉由海科館所建立的鱟保育基地,能慢慢將台灣本島的鱟找回來,透過與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的合作,進行有技術人員訓練、鱟種原提供、鱟苗照顧等相關技術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