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市政府召開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議,審查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決議新登錄「泥作」、「大木作」、「剪黏泥塑」與「王船建造與修復」等四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新增「呂新義」、「吳權坤」、「陳天平」、「王武雄」與「陳天平」等五位保存者。文資處將針對這些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傳習推廣,讓更多人認識。
文資處表示,「泥作」屬傳統建築技術與知識。呂新義自十二歲習藝,熟悉砌磚、抹灰壁、灰(土)漿打底、上白灰、泥作堆花、洗石子等工法,,歷年曾參與台南大天后宮、南鯤鯓代天府、打狗英國領事館等修復工作。
「大木作」為古蹟、歷史建築修復保存中不可或缺之傳統技術。吳權坤十六歲學習木作工藝,熟知傳統民宅、傳統廟宇與日式建築的新建與修復工法;陳天平十三歲學藝,十七歲出師,對拆解修復及構件加工有關之知識和技術有充分掌握。二位大木匠師均曾參與國內諸多重要古蹟的大木工程,如吳權坤曾參與開基武廟、南鯤鯓代天府修復工程,近期完成旗津天后宮修復;陳天平曾參與台南大天后宮、霧峰林家宮保第、開基天后宮等修復工程。
「剪黏泥塑」常見於寺廟建築,為屋頂、壁堵上之重要裝飾。王武雄自小跟隨父親習藝,具備傳統剪黏、泥塑所需之選料、塑胚及黏貼技術,作品數量豐富,成果獲肯定,歷年曾參與台南府城隍廟、台南大天后宮、金華府等修復工作。
「王船建造」為迎王祭典中不可或缺的技術,亦是古帆船、王船文物保存與修復所需的重要技術。陳金龍十三歲學習造船,並受聘為各地廟宇建造王船、法船,其所製王船型制優美,結構堅固;此外,金龍師亦以其熟稔的木製船技術進行王船修復,如安平妙壽宮的百年王船「金萬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