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晴文攝)
為使廚餘廢棄物處理更環保,並提升再利用率,南投縣政府環保局特別在辦公廳頂樓開闢「綠色實驗農場」,同時採「蚓菜共生」自然農法,讓員工利用午餐廚餘作為蚯蚓養分,幫助蔬菜及花卉生長,未來希望能推廣至政府機構、事業單位與家戶,讓廚餘達到妥善運用,創造綠色循環經濟。
環保局綜合計畫科長張宗義表示,經統計發現,清潔隊每日收運垃圾中,垃圾組成有三成是廚餘,而廚餘有熟廚餘和生廚餘之分,其中生廚餘因溼度高、不易燃燒,會造成掩埋場、焚化爐極大的消耗。
張宗義說,近年對於生廚餘處理朝向採自然農法「蚓菜共生」方案的趨勢,由於蚯蚓對於生廚餘的分解非常有效,蚯蚓的排遺對於土壤改良也很有助益,該局特別在頂樓設置綠色實驗農場,也添購「組合式生態植栽器(蚓菜共生植栽器)」,從員工親身實踐做起,實驗以蚓菜共生轉化生廚餘方案,累積操作經驗,未來希望能從清潔隊,甚至家戶都能推廣這種自然農法,利用蚓菜共生方式來轉化生活廚餘,創造更友善永續的環境。
為推廣自然農法蚓菜共生的廚餘去法,環保局也購置兩組「蚓菜共生植栽器」,讓環保局員工在繁忙工作之餘,也能將中午用餐所剩的廚餘再利用,轉換為供給農作物的養分,減少廚餘的產生。蚯蚓在廚餘與土壤間移動、翻土,糞便可成為農作物的肥料,蚯蚓消化廚餘再轉為有機肥滋養植栽,兼具實用與環保功能。
環保局指出,除了積極推動廚餘再利用,綠色實驗農場也放置兩台發電腳踏車,透過踩動腳踏車的過程,將人力轉成機械能,機械能再轉成電能,產生的電能可以儲存在循環電池中,再使用於屋頂農園自動澆灌用電或廚餘處理機用電,員工在中午休息時間可放鬆久坐的身體,踩踩腳踏車運動,更可產生再生能源,可謂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