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台北市明倫社宅部分三房型每月租金高達四萬餘元,引發外界批評,台北市長柯文哲二日再談及此時指出,當初公宅設計,就是按照北市戶口人數去登記,況且公宅要達到混居的目的,否則未來很可能變成貧民窟,「我們不希望整棟社會住宅裡面住的都是窮人」。
此語一出,再引起爭議,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二日下午為柯文哲解釋表示,上午柯文哲提到「不希望整棟社宅裡面住的都是窮人」」,本意是希望各種族群都可以在社會住宅裡面「混居」、不要讓進駐者被歧視或被「標籤化」、這才能讓社宅與社會(周邊社區)更加融合,這也是國際新社宅的規劃趨勢。
柯文哲二日上午參加健康社會住宅交流感謝茶會,他在致詞中提到,其實這有幾個戰略原因,目前北市戶口人數登記,一戶一到兩人佔六十%,三到四人佔卅%,五人以上十%,所以北市府是按照「六三一」這個邏輯設計社宅。
他說,明倫社宅的比例是「七二一」,比「六三一」更偏向單人房,一人房月租只有八千多元,但是三房型坪數比較大,所以是四萬元;當時為什麼有這樣的設計,是設立社宅「收入五十%的人應該都可以住」。
至於設計大坪數房型,柯文哲指出,另一個很大的理由是防止標籤化,過去蓋社會住宅時,周邊居民、里長全部反對,大家都說「你一蓋下去,住進來全部是窮人,然後就變成貧民窟」,目前北市確實有些地方變成這樣;因此混居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當時設計理念就是「不希望整棟社會住宅住在裡面都是窮人」。
此外,柯文哲說,市府蓋公宅前會先執行「好厝邊計畫」,利用興建公宅的機會,把旁邊的公園整修,這樣就不會讓大家覺得「生雞蛋無,放雞屎有(台語)」,未來所有公宅啟動半年前,都會啟動這樣的SOP。
此外,柯文哲說,在社宅的低樓層,也規劃老人照護中心、托嬰場所,把社區需要的放在這邊,這樣周邊居民就比較不會抵抗。
陳智菡也強調,台北市的社宅戰略「混居、共榮」,鼓勵多元、保障弱勢,針對經濟弱勢的民眾申請社宅,台北市編列預算提供每戶三千元到一萬一千元的分級租金補貼,讓不同收入所得者都有機會負擔的起,並保障至少卅五%的戶數給經濟或社會弱勢入住,持續落實居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