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藩
初讀陳夢因的《粵菜溯源錄》,內心欣喜異常,徹夜讀畢整本,一直蕩漾澎拜。於是發下宏願,蒐集所有著作,一一取而讀之。是以先後看完十冊《食經》、《鼎鼎雜碎》、《講食集》等,總算對於粵菜,有了一定了解。此時正值新婚,岳家為廣東人,落籍香港百年。如此屈指算來,已近三十年了。
好書當然要分享出去,當我在天津百花文藝社出版《美食家菜單》及《提味》這兩本書時,主編請我推薦飲食類的好書,陳老的這十幾本書,自然列為首選。此叢書付梓後,特地送給我一套,此對飲食的交流,有它一定的貢獻,且在此附記一筆。
不過,陳唯一的弟子,乃江獻珠女士。她的家世顯赫。祖父為江孔殷,出身末代進士,與譚延闔同科,二人皆精飲饌,與北京的譚篆青及成都的黃敬臨,並稱「民國四大食家」。由於江曾點過翰林,故有「江太史」的稱呼。其宅名「太史第」,擅燒些精典美味,如「太史戈渣」、「太史蛇羹」、「太史田雞」等,不但譽滿食林,且為「食在廣州」,增添不少光彩。
江獻珠女士著述頗豐,我亦廣為閱讀,如《我食我思》、《遊食四方》、《佳廚名食》、《造物妙締》(註:後二者與夫君陳天機合著)及《蘭齋萬事與南海十三郎》等。蓋「蘭齋」為江孔殷自有的農場,而「南海十三郎」則是其十三子江譽鏐,他精於詩詞,為粵劇大家,筆名「南海十三郎」,一生際遇非常,其平生的事蹟,曾被編為話劇,而拍成的電影,曾勇奪金馬獎。我常置這本書於案右,捧讀再三,對古粵菜的了解,自然更全面且深入,可謂獲益匪淺。
香港「留家廚房」的主人劉健威,本身即為食家,吃遍寰宇各地,結交各方名士,所撰飲食專欄,紅遍嶺南地區。其子劉晉亦攻飲饌,隨父訪食四方,曾撰《晉情料理》一書,並請我寫個序。有了這些因緣,遂有此一高人雅士共一桌,把酒言歡杯莫停的盛筵,主客為陳天機、江獻珠伉儷,陪席的有食家蔡瀾、名小說家蘇童及愚夫婦等,一共二十四人。這種酒佳菜精人對的場合,套句大才子王勃在〈新修滕王閣記〉的話,那就是「盛筵難再」了。
為使劉晉的手藝更上層樓,劉健威煞費苦心,特尋來陳夢因原著再由江獻珠撰譜的《古法粵菜新譜》一書,從中選了三道,分別是「太史戈渣」、「江南百花雞」和「三豉蒸斑腩」,讓他依式製作,並請江自美來港,指點其中得失。另,再添些店家的拿手菜,如「陳皮老鴨湯」、「柴爐花雕雞」及「蜜汁火方」(註:均得事先預定)等。組成此一絕妙好宴,環環相扣,互相表裡,精彩萬分。
能集二大家之長的江獻珠,善於演繹古菜,當今的飲食界,堪稱為第一人。雖然年事已高,超過了八十歲,陳天機亦如是。皆善啖且健談,神采照人依舊,充滿智者光輝。
在寒喧道故後,此宴終於展開。先上的三小碟,依序為「涼拌醉鮑魚」、「甜酸小黃瓜」及「太史戈渣」。醉鮑魚質脆而嫩,食味彈牙有餘甘;小黃瓜是個過口菜,目的在爽口提味。戈渣本名鍋炸,台灣則稱羔渣,現為宜蘭名產。而江孔殷愛食的「太史戈渣」,本用雞胇製作,他的姬妾甚多,藉以培元固本。晚年食方便素,此菜改用粟粉,加上高湯、蛋黃,炸好之後,色呈金黃,切菱形塊,入口即化,柔細非常,確為上品,此際佐以白葡萄酒,真是相得益彰。
接著的「香酥扣肉卷」,外皮細膩柔滑,內餡軟腴帶汁,徐徐嚥入喉舌,品其精緻古典,別有一番滋味。
續上的「陳皮老鴨湯」,滋味深得我心。陳皮用珍藏三十年的上貨,以整鴨煲過後,馨香醇正芬芳,凝結久久不散。湯汁馥郁清雋,飲罷適口充腸,感覺通體舒泰。鴨肉柔嫩細糜,似乎不勞尊齒,即能輕鬆落肚。杯觥交際之餘,精神為之一振,專待下道美味。
主人精心安排,讓愚夫婦緊挨著陳天機及江獻珠,坐在主位兩側,老先生談吐風趣,當「柴爐花雕雞」上桌,他便告訴我說:「此菜原為香港馬會的招牌菜,由大廚羅勁創製,除會員及家屬外,外人無從品嚐。馬會規定極嚴,廚師不得外燴。然而,這菜名氣太響,馬會的某理事,找他出去應景,事為馬會所悉,遂被辭退,最後落腳『陸羽茶室』,總算『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香江名撰。」我頻頻頷首,覺受益良多。而今澳門、台北等地,雖可吃到山寨版,但滋味遜色多了。「留家」製作此雞時,用上好花雕酒,精準掌握火候,皮爽脆肉細腴,洋蔥完全入味,湯汁尤其醇美,直接送入口中,濃醇芳鮮無雙,妙處難向君說。
而心儀甚久的「江南百花雞」,實為今夜宴會的最高潮。這款名饌是廣州四大酒家之一「文園」的招牌菜。名震中外,食客如織。當年的主廚,外號「妥當全」,燒菜用心嚴謹,完全不落俗套,故能出類拔萃。在製作此菜時,先揭去雞皮,只留下雞頭及兩翅,接著以鮮蝦仁、肥豬肉製成蝦膠,經過千錘百鍊,厚度可達一寸,鑲在整張雞皮下,拼成整隻雞形狀,再隔水蒸熟之,火候至關緊要。在切件時,頗重刀工,塊塊長方,排列齊整,形同全雞。待勾完玻璃芡,即撒白菊花瓣,才算大功告成。
此菜外觀黃明透亮,有如絕色美女,清新優雅脫俗;食味則皮脆而嫩,蝦膠腴潤不膩。它所以迥異凡常,一切皆歸於功夫,實已將廚諺:「食雞連皮,食豬擇肥。」的底蘊,發揮得淋漓盡致。
連續嚐完三道大菜,身心俱已飽和。需要調劑一下,才能再接再勵。此際推出「七十二度慢煮醉乳鴿」和「蝦籽扒牛筋普寧豆腐」二味,可謂正是時候。前者糟滷後再油炸,感覺皮酥肉活,味道綿延不盡,令人齒頰留香;後者則用古法,濃郁軟柔鮮香,同時不乏創意,能夠惹人饞涎,正好連飲數杯,氣氛熱絡,感覺挺好。
「三豉蒸斑腩」一上,無疑再掀高潮。此乃江獻珠傳世的經典菜之一,通常用壯碩的鮭魚頭,此番則用上好的大虎斑肚腩,以陳皮蓉、蒜蓉、麵豉醬(先行搗爛),再加入欖豉、生抽、油、檸檬汁拌勻,接著與魚塊包好,或烤或蒸,均無不可。上桌之前,需灑蔥花,趁熱快食。
這道菜看似粗獷,實則華樸並茂,為頂級家常菜,魚腩豐腴甘芳,豉味醇正和暢,特別對我胃口。陳天機亦喜歡,我們談得融洽,又浮了一大白。
在迎接「蜜汁火腿」前,先上「雲耳炒勝瓜」,清炒不加芡,食之頗爽脆,其目的在清除口內餘味。
今夜的「蜜汁火腿」,真的非同凡響。此菜台灣亦有,但不論工藝或滋味,一比較之下,猶如小巫見大巫。
店家不用金華火腿,而是用上貨的雲南宣威火腿。其妙在「一刀切開,清香撲鼻,色澤艷麗;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現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經繁複的工續處理後,但見火腿方整而大,氣勢磅礡,皮酥脂香,肉腴不膩,切片之後,以薄餅夾之,再搭配纍纍的蓮子而食,軟糯溫香,甘潤滑美,不亦快哉!
就在食畢「雪菜黃魚麵」及「紫米南瓜杏仁露」後,此筵終告尾聲,大家離情依依,陳天機留下他在美國的地址與電話,歡迎我們造訪,彼此再續食緣。
孰料世事無常,就在兩個月後,江女士告別人世,在台驚見惡耗後,去電數次,本想慰問,無人接聽,遂成永訣,心中感慨萬分。回想前塵往事,此席涎繞唇舌,故人餘音繞樑,美好印象深刻,今世永難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