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 動物禦寒有一套

紅毛猩猩披上小毯毯禦寒。(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受到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影響,全台各地氣溫一路下降,家中塵封已久的禦寒衣物總算再度派上用場。這樣急凍的氣溫,會不會對動物造成影響?台北市立動物園三十日分享動物的各種禦寒措施,舉凡地熱、暖氣、照燈、麻布袋、乾草、薑粉及薑湯等,外用內服應有盡有,讓所有怕冷的動物都能在一波波的寒流中平安度過。

紅毛猩猩披上小毯毯禦寒。(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為了動物的健康,台北市立動物園每年提早在入秋時啟動各項禦寒措施,照養團隊會逐步增加部分動物每天的食物份量。像是食肉目的大型貓科動物,冬季增加的食物量,相較於夏季平均多了約百分之五十;至於食量較小的動物,就得提供其他熱量較高的替代食材,以儲存足夠的脂肪安穩度過寒冬。

靈長類動物相互擁抱取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禦寒保暖的方式也各展其趣,例如靈長類動物每當氣溫下降時,總會「放下歧見」相互擁抱取暖。智商較高的巨猿科動物,還會將麻布袋蓋在身上抵禦寒風;或坐在暖器出風口附近,享受熱風吹拂。怕冷的黑猩猩早上要外出活動時,會先喝保育員準備的薑茶來保暖。

而體型較大的牛科動物,會找尋背風處躲避寒風吹襲;保育員也會在室內的地面,鋪上一層厚厚的乾草,讓牠們可以坐臥在上面打盹。河馬與鱷魚則會選擇溫度相對較高的水底避寒;背部皮毛比較厚的無尾熊,冷的時候就會將自己捲縮起來,避免流失熱度。

雖然這兩天愈晚氣溫愈低,但對於大貓熊「團團」、「圓圓」、「圓仔」及「圓寶」一家而言,不過是剛剛好而已;至於生活在亞南極的國王企鵝,身上覆著渾厚重疊的油性皮毛,具有極佳的禦寒功能,即使寒流來襲,牠們待在終年恆溫(攝氏八到十度)的室內環境,最喜歡的活動竟還是站在保育員鋪設的冰上「納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