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地適性 雙連埤古水圳修復500米

雙連埤古水圳修復施工法採「舂器」夯實圳底、圳壁,使形成天然不透水層。(羅東林管處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縣雙連埤古水圳過去扮演著地方用水及濕地重要水源,但因取水設施、渠道年久失修使得古水圳乾涸,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為調整農業生產行為也兼顧生態環境,推出「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工作」,參與學員們為古水圳修復埋下希望種子,也讓耆老們留下滿滿的欽佩與認同,更對於建置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振興山村、地方再生的投入豎起大拇指喊讚!

雙連埤古水圳因年久失修使得古水圳乾涸,亦使原耕作水田變成旱作,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改變。

雙連埤古水圳圳頂及下邊坡崩塌,以友善自然的「台灣桫欏植生格框擋土牆」的方式重建回來。(羅東林管處提供)

羅東林管處說,連埤古水圳荒廢三十多年的水圳沿線,雖還有部分水圳渠型基礎尚在,但不乏多處崩塌破壞,小則有落石堆積;大則有滑坡讓水圳塌陷,作為「人徑」,全然沒有問題;但要做為「水路」則需要花費較大的功夫,更別說水圳的沿線,已成為野生動物大量通行、覓食的「獸徑」,在考量兼顧生態保育、修復古法傳承,盡可能縮小施作規模、啟用自然素材,以「修舊如舊」作為修復古水圳的宗旨。

「適地適性」修復工法,是雙連埤地區百年來淬煉流傳,已完成近五百公尺圳路。(羅東林管處提供)

羅東林管處推出「雙連埤古水圳修復工作」。共有四梯次的古水圳修復工作,學員們協力修復了近五百公尺的水圳,除了把渠型基礎尚在的渠段修整,恢復通水斷面,輔以江某製作的「舂器(TSING─KHI)」夯實圳底、圳壁,形成天然不透水層;面對上邊坡崩塌的渠段,以人力削坡挖方、堆疊砌石駁坎保護坡腳;圳頂及下邊坡崩塌則以友善自然的「台灣桫欏植生格框擋土牆」的方式重建回來,只待後續台灣桫欏萌芽生長,鞏固邊坡。「適地適性」修復工法智識,是雙連埤地區百年來淬煉流傳,「慢慢來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