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二十一日電
二0二0年雖然疫情爆發導致紓困支出增加,但最新政府債務實際數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長債」比率百分之三十三點八九,連續六年降低,除經濟成長加速,還受惠地方政府實質減債及中央政府非稅課收入大增,三大因素有助舉債減少。
財政部日前公布最新公共債務統計表,呈現至二0二0年底中央政府及直轄市、縣市、鄉鎮市等地方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長債)以及「長債占前三年度GDP平均數比率」(長債比率)的實際情形。
各級政府合計長債實際舉借數為新台幣六兆二千四百五十一億元,長債比率百分之卅三點八九,初步看來,舉債金額雖比上年增加,但長債比率低於二0一九年決算數百分之卅四點四六,債務體質連續六年呈現改善趨勢。
財政部官員表示,二0二0年長債比率能持續改善,一方面與經濟成長率增加,使計算分母變大有關,即使分子(長債)提高,最終計算出的長債比率仍可降低。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去年長債實際數七千六百七十四億元,也比二0一九年降低,持續實質減債,長債比四點一六%也連續六年下降,債務體質日益強健。
反觀中央政府舉債表現,二0二0年長債實際數五兆四千七百七十八億元,比前年決算數增加逾二千多億,長債比率廿九點七二%,中止連五年下滑轉為上升,主因與為支應紓困條例支出及前瞻特別預算有關,加上稅收受疫情衝擊及租稅優惠上路影響。
財政部官員指出,地方政府稅收主要來自房屋稅、地價稅、土增稅等財產稅,比起營所稅、綜所稅等中央主要稅收,地方的稅收受疫情衝擊較小。
去年中央政府原本規劃要舉借高達四千四百多億,所幸有五G釋照許可費、世貿三館地上權案等非稅課收入「大補丸」入帳,使二0二0年有賸餘且金額高於預期,免舉債就可直接支應法定債務還本,可比預期少借五百五十六億元,有助緩解舉債壓力。
統計中央政府總預算已連四年有歲入歲出賸餘,在財政較有餘裕情況下,已連三年免舉債就可支應債務還本。